导读
1965年5月,四川夹江,一支18人的先遣队悄然在南安公社的密林中安营扎寨,挖土推石,在大旗山下的青衣江畔,挂出了“西南水电研究所”的牌子。事实上,西南水电研究所与水电研究没有关系。以西南水电研究所之名掩护的,是关乎国之重器的09工程。
01
核潜艇排在“两弹一星”之后
1958年6月13日,苏联援建我国的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标志着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达到正常运行水平,主管科学技术和军工生产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决定向中央建议研制核潜艇。
6月27日,《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送到了聂荣臻办公室,这是中国核潜艇工程的第一份文件,聂帅当即签发上报;6月28日,周恩来对报告作了批示;6月30日,毛泽东和中央常委圈阅批准了报告。
10天后,核潜艇总体设计室成立,对外称造船技术研究室;尔后,二机部(核工业部)成立了潜艇核动力设计组;研制核潜艇的其他设计机构也都在当年的7、8月间相继成立。
至此,距1954年1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仅四年半时间,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正式启动。
中国战略武器研制的排列,是“两弹一星一艇”。核潜艇排在“两弹一星”之后,研发代号为09工程。
1959年9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毛泽东当面提出,希望苏联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却一口回绝道:“核潜艇技术太复杂,花费太大,中国造不出核潜艇。”赫鲁晓夫说的技术复杂、花费大也许是事实,但毛泽东依然发出了号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09工程的所有部门全部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投入核潜艇研发。
不料,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家财政无力同时承担“两弹一星一艇”的研发工作。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我国尖端武器研制的全部专家和资料,核动力研发更加困难重重。为了给“两弹一星”让路,09工程只能被调整下马。二机部研发潜艇核动力的科研人员,大部分被充实到原子弹研制一线。
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二机部领导(注:部长宋任穷、副部长刘杰、钱三强)仍然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保留一支40人左右的研究潜艇核动力的科研队伍,专门成立了一个编号为47-1的研究室,由苏联留学归来的彭士禄(注:革命家彭湃之子)任主任。彭士禄后来成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1963年10月,47-1被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将军(注:后任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接收到七院,与七院的09技术研究室组成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编号715所。09室的黄旭华副总工程师后来也成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支科研队伍,刘华清将这批科研人员转为现役编制成了军人,授予了军衔,彭士禄被授予了中校军衔。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后,中央决定重新启动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3月,715所划归二机部,成为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
1965年5月,第一研究设计院调派18人的先遣队进驻四川夹江县南安公社。7月,建设大军陆续开进南安;8月,中央正式批准工程开工。至此,1960年代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项目: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工程正式开建。
02
谁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随着09工程逐步解密,主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在大量的媒体报道中,彭士禄、黄旭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被冠以“中国核潜艇第一代总设计师”。但是,到底谁是第一代总设计师、谁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这还得从核潜艇说起——
1946年,美国海军派曾任潜艇副艇长的海曼·乔治·里科弗海军上校率五位军官到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美国核能研究中心学习。194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建造核潜艇的议案,里科弗开始主持建造核潜艇“鹦鹉螺号”。1954年1月21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海试航。
被誉为美国“核潜艇之父”的里科弗,主持建造了美国1980年代以前全部的核潜艇。1973年,里科弗晋升为海军上将时,已经73岁,他服役到81岁才退役。
而这时,负责中国核潜艇设计的总工程师黄旭华,连核潜艇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被设计成漂亮的、具有最佳风阻的流线型。
一天,一位驻外人员回国时,给家里孩子买了一个核潜艇的玩具,黄旭华看到后如获至宝,立即查阅资料,用皮尺和算盘计算了最佳风阻与最佳水阻的不同数据后,断然下令重新设计,使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一步到位,被设计成了最先进、水阻最小的水滴型。
核潜艇真正的威慑力,在于能潜射火箭,从海底攻击远距离目标。而潜射火箭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消解发射火箭时产生的后座力。美国核潜艇第一次发射火箭时,为消解火箭发射时后座力产生的震动,里科弗不惜挤占潜艇的有限空间,用一个舱位来加装了一个重达65吨的陀螺,才能平衡火箭发射时后座力对潜艇的震动,否则,巨大的后座力冲击可能使潜艇倾覆,艇毁人亡。而黄旭华通过技术创新,没有加装任何陀螺,就解决了火箭发射时的平衡问题,使我国核潜艇成功发射了多款火箭。
第一艘核潜艇是艇、电、弹的整体研制,黄旭华负责总体设计。与常规潜艇相比,核潜艇的关键就在一个“核”字上。因此,艇、电、弹的研发是“整体推进,以堆为纲”。“堆”就是核动力,用几公斤核燃料替代上万吨燃油,技术的复杂性超过了研制原子弹。彭士禄负责的就是“堆”这一块。
一个负责总体设计,一个负责核动力设计,两位院士都是名副其实的总设计师。
还要澄清的是,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工程解密以前,是绝密级的三线工程,封闭的信息让人们误以为核潜艇的总体和反应堆是在同一地点建造,甚至有“四川山沟里造出了核潜艇”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全世界的大型舰艇和商船都是在海边建造,隐藏在四川山沟的,是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通信编号是成都219信箱。信箱单位都是保密单位。直到今天,已经拆除、退役的陆上模式堆旧址,仍属涉密区域。
03
909基地
陆上模式堆,其实就是一个实验堆,用与核潜艇反应堆舱完全相同的规模,建造一个与潜艇运行状况相同的环境,进行反应堆的实际运行。简单地说,经过抗强震、抗高压、抗高热实验的陆上模式堆,如果运行成功,装上潜艇就可以了。
实验有风险。美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时,里科弗选择在内华达州的沙漠里修建陆上模式堆。而中国的沙漠都在北边,离国境线太近,保密性差,且容易受到攻击。
中国的陆上模式堆建在哪里为好?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二机部负责09工程的领导,翻开将各地域编了号码、专供三线建设选址用的四川地图,思量许久,最后指向了编号为9的地区——青衣江边的夹江县南安公社。在9号地区建09工程,909基地由此得名。909基地对外挂牌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
1967年4月2日,陆上模式堆堆体开建,第一研究设计院的两位副总工程师(当时没有总工程师)彭士禄、赵仁恺进驻909基地,负责模式堆的建设、安装、调试、运行。另一边,黄旭华负责的总体部分,也开始建造。
1970年3月,在渤海葫芦岛的造船厂,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体建成。8月,在夹江909基地,陆上模式堆开始加装核燃料,加装核燃料后起堆,就不再是普通能源,而是用核能运行了。核能运行后,模式堆逐步提升功率至101%,反应堆进入满功率运行,正式宣告核潜艇动力研发成功。
之后便是水到渠成,1970年12月26日,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从开工到下水,时间是三年。
又经过四年海试,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城一号”,正式编列海军战斗序列,舷号401。这时,距毛泽东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令,仅仅十五年时间。
何进平/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