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的夏日午后,河北省某医院的病房内弥漫着愁云惨雾。床上躺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是曾经的抗美援朝女战士解秀梅。半年来的治疗费用已让这个普通工人家庭难以为继,医院也下达了最后通牒:再交不上钱,就要停药了。
就在这时,解秀梅的儿子想起母亲柜子底层一直珍藏的那本红色本子。这是一本看似普通的笔记本,可上面却有着一个特殊的签名。当他带着这个本子找到相关部门后,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第二天一早,数辆军车便停在了医院门口,一位满头银发的军区领导快步走进病房,看到床上的老人时竟然落下泪来...
这个红色本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寻常岁月中的一等功臣
在河北省一家印刷厂里,解秀梅一干就是三十年。每天早晨五点半,她都是第一个到达车间,检查机器状态,准备当天的印刷工作。同事们都说,解秀梅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从不迟到早退。
1978年的一天,印刷厂来了一批退伍军人参观。其中一位老兵在看到解秀梅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秀梅同志,真的是你!我在朝鲜战场上见过你,你还记得1951年那个雪天吗?"
可解秀梅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同志,你认错人了,我就是个普通工人。"说完,她便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这一幕被车间主任看在眼里,他很是不解,私下询问解秀梅。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工作要紧。"解秀梅轻描淡写地回答。她从不在单位提起自己的军人身份,更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是一等功臣。
每到月底开会,印刷厂总要表彰先进工作者。解秀梅总是坐在最后一排,默默鼓掌。即便自己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她也只是简单说声"谢谢"。
1985年,厂里要派代表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评选。车间主任推荐了解秀梅,可她却坚决推辞:"让给更需要的年轻同志吧。"
她的家就在印刷厂家属区一栋普通的楼房里,三室一厅,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面锦旗,那是她在印刷厂获得的先进工作者奖励。而那些军功章和证书,都被她小心翼翼地放在卧室的抽屉里,从不示人。
邻居们都说解秀梅是个热心人。每逢有人家里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老刘家的孩子要上大学交不起学费,解秀梅偷偷把自己的积蓄送去;住在楼下的张大爷生病卧床,她隔三差五就去帮忙打扫卫生。
直到1990年,解秀梅退休的那天,厂领导才从档案里发现了这位普通女工不平凡的过去。当厂里要为她举行隆重的退休仪式时,她却说:"我就是个普通工人,不用这么麻烦。"
退休后的解秀梅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每天清晨,她都会去家属区的小花园里浇花。花园是她和几位退休工人一起建起来的,种着月季、茉莉和满天星。
1993年,街道办事处想请她担任居民区的义务调解员。解秀梅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继续发挥余热。两年间,她调解了大大小小几十起邻里纠纷,却从未向街道申请过一分钱补贴。
谁也没想到,这位始终淡泊名利的老人,在1995年突然病倒。而她多年来深藏的功勋,也将因为一本珍藏的红色本子重新被世人所知...
红色本子背后的故事
1952年的初夏,北京火车站迎来了一列从朝鲜开来的专列。站台上鲜花簇拥,欢迎横幅迎风招展。解秀梅和其他十几位志愿军代表走下火车时,站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每个人都是战场上的英雄,而解秀梅是其中唯一的女性。队伍里有的战士还戴着绷带,有的拄着拐杖,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当天晚上,代表团驻地的会议室里格外热闹。指导员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明天上午,毛主席要接见我们全体代表。"整个会议室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战士立即打开行李,翻出提前准备好的本子;有的则赶紧找来针线,仔细检查军装上的扣子。
第二天一早,代表团成员齐聚中南海。解秀梅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前方,手捧着一束鲜艳的红玫瑰。这是战友们特意为她挑选的,因为她是全队唯一的女战士。
当毛主席出现在会场时,掌声如雷。解秀梅按照事先安排,迈步向主席台走去。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带来的本子不知去向。这个本子是战友们临行前送的,上面还写着他们的祝福语。
献完花后,毛主席亲切地同她交谈。得知她是在手术所工作的护理员时,主席特别询问了前线医疗条件。解秀梅详细汇报了志愿军医疗队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抢救伤员。
签名环节时,解秀梅正为丢失的本子发愁。这时,身边的战友递来一个崭新的红色笔记本。毛主席似乎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提笔在本子上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又翻开新的一页,重复写了一遍。
"这是送给你的,另一份你可以转交给借本子给你的同志。"毛主席笑着说。解秀梅没想到主席如此细心,连忙道谢。
接见结束后,解秀梅小心地把这个红色本子包好。从此,这本带着主席签名的红色本子,成了她最珍贵的宝物。她把本子放在一个蓝布包里,又用油纸细心包裹,防止受潮。
回到河北老家后,解秀梅把这个本子和其他立功证书一起,锁在了老式衣柜的抽屉里。她从不轻易将本子示人,只在每年清明节扫墓时,才会取出来看看。
这个红色本子一直保存了四十多年,直到1995年那个特殊的时刻才重见天日。当医院下达最后通牒,解秀梅的儿子在翻找母亲遗物时发现了这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红色本子,谁能想到这竟成了改变母亲命运的关键...
战火青春里的感人故事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一处隐蔽在山腰的战地手术所里,解秀梅和其他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这里是离前线最近的医疗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伤员送来。
手术所设在一个改造过的山洞里,洞口用厚厚的帆布遮盖,防止被敌机发现。里面摆着六张简易手术台,器械消毒用的是煤油炉烧开的开水。解秀梅负责协助外科手术和照顾重伤员。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解秀梅刚从山下砍柴回来。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敌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很快就到了手术所上空。手术所里的医护人员立即组织伤员转移。
就在这时,一名护士喊道:"605团的李永华排长还在里面!"李永华是三天前被炸伤的,腿部中弹,无法行走。解秀梅二话不说,转身冲向手术室。
当她背起李永华往外跑时,敌机已经开始投掷燃烧弹。火焰瞬间吞噬了帆布帐篷,浓烟滚滚。解秀梅的衣服也被火星点燃,她就地打滚扑灭火苗,又帮李永华扑灭身上的火星。
正当两人要逃出火场时,第二轮轰炸开始了。一颗炸弹在距离他们不到十米的地方爆炸。解秀梅立即扑倒在李永华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爆炸的冲击波掀起大量碎石,解秀梅的后背和手臂被击中多处,鲜血直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