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突袭行动。当时,远在莫斯科的中国青年毛岸英,正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专心学习。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目睹了战火燃起时苏联人民的悲愤,亲历了莫斯科保卫战的紧张。一年后的1942年5月,19岁的毛岸英写下了一封信,收信人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这封信的内容震动了苏联高层 - 这位中国领袖的长子,为何要主动请缨上战场?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折?又是什么力量驱使着这个年轻人,要为一个异国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苦难童年铸就坚毅品格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营盘街的一个普通院落里。这个院落位于湖南自修大学附近,是他外祖父杨昌济的旧居。出生时,他的父亲毛泽东正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母亲杨开慧独自照料着这个初生的婴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年的毛岸英并未享受到多少温馨的家庭生活。1923年,父亲毛泽东回到长沙,在湖南自修大学担任主讲,但很快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中。1924年,大革命爆发,毛泽东奔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长期在外开展革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运动。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年仅五岁的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辗转于上海、武汉等地。这一年的冬天,他们回到长沙,暂时在外婆家藏身。

1928年春,由于叛徒出卖,杨开慧和三个孩子的藏身地点暴露。国民党军警包围了杨家祠堂,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一同逮捕。在狱中,杨开慧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审讯和折磨。敌人企图通过她找到毛泽东的下落,但杨开慧宁死不屈。狱中的岁月里,年幼的毛岸英亲眼目睹了母亲所遭受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10月,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清晨,军阀何健下令处决杨开慧。临行前,杨开慧紧紧抱住三个孩子,她对毛岸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等你们长大了,就会过上好日子。"这是母亲留给八岁孩子的最后话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牺牲后,在舅舅杨开智和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营救出狱,辗转送到上海投靠叔叔毛泽民。兄弟俩先是在上海大同儿童院学习,后来因叛徒告密,不得不再次转移。在上海流浪期间,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因病在一座破庙中去世。

从1930年到1935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在上海度过了艰难的五年。他们辗转于各个临时住所,有时寄居在董健吾牧师家中,有时依靠地下党组织的安排躲藏。这段经历让年幼的毛岸英过早地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也让他深刻体会到革命事业的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莫斯科求学的黄金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12月,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辗转跋涉,十四岁的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终于抵达了莫斯科。兄弟二人被安排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这所儿童院位于莫斯科郊外,是专门接收各国革命者子女的教育机构。

在伊万诺沃,毛岸英开始了系统的学习。学校采用苏联标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包括俄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还有机械制图、工程技术等实用课程。由于语言障碍,最初的几个月里,毛岸英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学习俄语。到1937年春季,他已经能够用俄语进行基本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院里的生活严格遵循作息制度。每天清晨6点起床,集体做早操,之后是早餐和课程学习。午休后继续上课,傍晚是自由活动时间。晚上7点开始自习,9点就寝。每周六下午,学校会组织文化活动,放映苏联电影或举办联欢晚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春,毛岸英在完成基础课程后,被选送到伊万诺沃纺织工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工学院的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到工厂进行实习。

1939年,毛泽东通过林伯渠给两兄弟寄来了一批中文书籍,其中包括鲁迅的作品集和一些革命理论著作。这些书籍成为毛岸英课余时间的重要读物。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伊万诺沃期间,毛岸英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子女。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德国民主共和国领导人的乌布利希的儿子,以及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铁托的儿子。他们经常交流各自国家的革命斗争经历,讨论国际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秋天,随着欧洲战局的紧张,苏联政府加强了军事培训。作为工学院的学生,毛岸英开始接受基础军事训练,学习防空知识和简单的军事技能。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参与苏联卫国战争打下了基础。

1941年初,毛岸英被调到莫斯科市内的一所技术学校继续深造。这所学校离克里姆林宫较近,使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苏联的政治中心。同年春季,他开始在一家机械厂实习,负责机床操作和技术改进工作。这段工厂实践经历让他对工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战火中的青年志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突袭苏联。当天清晨,莫斯科街头响起了防空警报。毛岸英所在的技术学校立即组织学生参加防空工作。作为外籍学生,按规定他本可以随其他国际学生撤往后方,但他主动向学校党组织提出留下参加防务工作。

7月初,德军空袭莫斯科的频率加剧。毛岸英被编入一支青年志愿队,负责在莫斯科东郊修筑反坦克战壕。这项工作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在零下的温度中,志愿者们用铁锹和镐头在冻土中开挖战壕。期间,德军战机多次对工地进行扫射,毛岸英和其他志愿者就地卧倒,待战机离开后继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随着德军逼近莫斯科,毛岸英被调往莫斯科武器制造厂担任技术员。白天在车间指导工人改进生产工艺,晚上参加防空值勤。10月中旬的一天,工厂遭到德军轰炸,弹片击中了毛岸英工作的车间屋顶。他带领工人迅速扑灭了屋顶的火势,保住了一批重要的机床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初,苏联红军开始反攻。毛岸英递交了一份请战书,要求加入前线部队。这份请战书经过层层转呈,最终到达了斯大林的办公桌。5月,他收到了准许参军的批复,被派往苏雅士官学校接受特殊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雅士官学校,毛岸英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课程包括战术、射击、通讯和军事地形学等。由于他精通俄语,还被安排担任中国留学生小组的翻译。训练期间,他创下了步枪射击95环的成绩,获得了教官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