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的井冈山上,一支红军队伍正在悄然转移。没有鞭炮,没有年夜饭,甚至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这支队伍由毛泽东、朱德率领,带着3600名将士,在大年前夕离开了井冈山。
谁能想到,就在他们离开后的第十七天,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大柏地打响。这一战,不仅创造了"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血战"的传奇,更在红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什么红军会在大年初一这天遭遇如此险境?他们是如何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取得胜利的?而这支队伍在胜利之后,又做了一件让当地百姓震惊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逃离井冈山的无奈
1928年深冬,井冈山的天气异常寒冷。山间的积雪迟迟不化,寒风呼啸着穿过茅草房的缝隙。红军战士们蜷缩在简陋的营房里,单薄的军装根本抵挡不住刺骨的寒意。
此时的井冈山根据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在半年前的"八月失败"中,红军主力在湘南作战时遭受重创。一支由杨开明率领的红军部队在宜章遇袭,伤亡惨重。这次失利不仅使红军损失了大量精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与湘南地区的联系,切断了重要的物资补给线。
红军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当地的盐商和商贩被反动势力胁迫,纷纷关闭了与根据地的贸易渠道。井冈山上的食盐储备很快见底,连最基本的调味品都成了奢侈品。战士们只能靮着咸淡不分的红米杂粮充饥,有时甚至连南瓜都成了餐桌上的珍稀食材。
1928年12月的一天,红军总部收到了一份紧急情报:何键已被任命为"两省会剿总指挥"。这位新任总指挥刚一上任就雷厉风行,调集了湘赣两省的精锐部队,组织了五路大军,准备对井冈山发起新一轮围剿。
面对这样的险境,留守井冈山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要带着3600名将士离开这个曾经的革命大本营,谈何容易?山下已经布满了敌军的岗哨,每一条下山的道路都在敌人的监视之下。
就在这时,一位当地的老山民找到了朱德,告诉他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可以通往赣南。这条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敌人必定想不到红军会选择这样一条艰险的路线。
1929年1月14日,在井冈山的茨坪,毛泽东和朱德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议决定,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改编的三十团和王佐的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继续坚持游击战。而主力部队则由毛泽东和朱德亲自率领,带着红四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及军直属队,准备突围出击赣南。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隐蔽性,红军采取了特殊的战术。他们白天隐蔽在山林中休息,夜间则沿着那条秘密山路急行军。有时为了避开敌人的岗哨,他们不得不绕着山腰走上好几个小时,甚至需要在悬崖峭壁间开辟出一条通路。
就这样,红军主力在寒冬腊月里,悄然离开了这个他们奋战了一年多的革命根据地,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征程。当时没有人知道,这支被敌人讥讽为"釜底游鱼"的队伍,即将在赣南大地上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
二、千里跋涉的艰辛
离开井冈山后,红军主力并没有走寻常路。他们选择了一条极其隐蔽的山路,这条路蜿蜒于深山老林之中,常年不见阳光,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腐叶,散发着潮湿的气息。
1月15日凌晨,队伍刚走出井冈山地界,就遭遇了第一个考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本就泥泞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行。战士们的草鞋在泥浆中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进,有的甚至被烂泥吸住,拔出来时已经只剩下了鞋帮。
为了不暴露行踪,队伍必须在林间穿行。茂密的荆棘丛刮破了战士们单薄的军装,留下道道血痕。有时遇到陡峭的山崖,战士们就手拉着手,互相搀扶着往上攀爬。
1月17日,队伍抵达一处名叫"九龙山"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山路只容一人通过。正当红军战士们小心翼翼地通过这段险路时,一声枪响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原来是国民党的一支巡逻队发现了红军的踪迹。
朱德当即命令部队就地隐蔽,派出一个小分队佯装主力诱敌深入。这个策略奏效了,敌人的巡逻队被引入了一处死角,红军趁机将其全歼,缴获了一些急需的弹药和粮食。
然而,这次交火还是暴露了红军的行军路线。1月20日,当队伍到达寻乌县境内时,遭到了敌人的重兵围堵。在项山的圳下村,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就在这场战斗中,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不幸被俘。伍若兰原本是红军的一名护士,因为要照顾伤病员,她总是走在队伍的后方。那天,她正在给一名发烧的战士换药,突然冲来一队敌军。
伍若兰立即指挥其他护士转移伤员,自己则留下来掩护。在激烈的枪战中,她不幸中弹,被敌人俘虏。敌人将她押解到赣州,威逼利诱要她劝降红军,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这位年仅24岁的革命女战士在赣州英勇就义。
为了甩开敌人的追击,红军不得不改变原定路线,转向广东南雄方向。这一带多高山,一月的山顶上仍然积着厚厚的积雪。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军装,踩着齐膝的积雪前进。每走一步,刺骨的寒意就从脚底直往上窜。
有一次,队伍在翻越一座雪山时,一位年轻战士的草鞋彻底破烂,赤着脚在雪地里走。走在他前面的老战士发现后,二话不说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外衣,撕成布条,把战士的脚包了起来。
就这样,红四军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走过了一道又一道险隘。当他们终于抵达江西瑞金北面的大柏地时,这支红军主力已经在野外连续行军作战了一个多月,走了整整一千多里的山路。
三、大柏地前的转机
1929年2月9日,农历除夕。大柏地的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寒意。这个偏僻的山村看起来异常寂静,当地百姓都躲在家中,只有红军31团3营的战士们在村外的树林里警戒。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3营的几名老战士找到了营党代表罗荣桓。这些战士中有一位叫张德山,是跟随红军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兵。他对罗荣桓说,部队从井冈山出来后,已经连续打了十几仗,每一仗都是且战且退,士气越来越低落。
另一位姓李的战士接着说:"前几天在寻乌,我们的弹药所剩无几,有的战友连一发子弹都没有了。这样下去,恐怕连年都过不好。"
罗荣桓听了战士们的话,立即找到营长陈正春商量对策。此时,担任后卫的2营传来消息: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大柏地南面的山路上。
就在这时,一位当地的老农找到了红军。这位老农姓黄,是大柏地一带有名的向导。他告诉红军指挥部,大柏地地势独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主要道路通向外界。如果在这里设伏,就能让敌人陷入困境。
老黄不仅提供了地形情报,还带来了更重要的消息:村里有十几户农民愿意为红军提供帮助。这些农民家中都藏有余粮,可以支援红军。但是因为之前遭受过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他们不敢公开支持红军。
这个消息给了红军指挥部很大的启发。当晚,红军派出联络员分别走访了这些愿意帮助的农户。为了表示诚意,红军每户都留下了借条,承诺胜利后一定归还粮食。
一位姓刘的老农不仅提供了粮食,还把自家院子里的一口大锅借给了红军,让战士们能够熬制热粥。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第一次能够吃上热腾腾的年夜饭。
除夕夜里,大柏地的农民们还派出了十几个年轻人,悄悄为红军充当向导和传递情报。他们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各个隐蔽点布置了暗号,随时准备为红军传递敌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