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经历之丰富,不知道马文革是否像《白鹿原》的白嘉轩一样引以为豪壮。
马文革对不同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想到的是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里许魏洲饰演的角色。对于另一些更喜欢二次元人,他是极富风格的漫画家松本大洋的作品《乒乓》中的角色孔文革的原型的一部分——你反手无力,正手不精,脚步松散,反应迟钝……
有时候他是其他人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当初蔡振华临危受命接手中国队,马文革是那个差点被赶回省队的刺头;后来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队重新夺冠,赢球的王涛瘫软在地,第一个扑上去的也是马文革。
对于绝大部分人,即便是世界冠军,能有这些履历中的一个切面,已经堪称丰富。偏偏对于马文革,足以填满很多人一生的经历,在他整页的人生履历中,只占两行——虽然很难说这是故意的。
马文革的经历之丰富,可以追溯到进国家队的方式。按照现在的标准,进入国家队的方式无外乎是,要么在全国比赛中打到前八,要么青年锦标赛前二,少年锦标赛第一,要么在国家二队和省队的交流赛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要在年轻选手中展现出实力和潜质。在中国乒乓球窒息的竞争环境中,这种门槛已经堪称严苛。
马文革进国家队的方式算得上卓尔不群:1985年,当年17岁的马文革,以当年全国锦标赛冠军的身份进了国家队。68年出生的马文革,83年是全国少年锦标赛第一,84年是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85年又完成了全国锦标赛夺冠——按照现在的标准,他17岁时候,已经够进国家队三次。值得一提的是,85年马文革夺冠,战胜的是当时中国队二号主力陈龙灿——用今天的话说,大概类似樊振东全锦赛夺冠进国家队,赢的是许昕。
之所以如此,多少因为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中国队核心地位的是直板快攻打法。横板在中国队的大部分时间承担的是陪练的责任。如果不是全国锦标赛直接夺冠,横板打法的马文革或许还要在国家队大门之外徘徊一阵。
但是命运的微妙在于其不可预知:原本38,39届世乒赛还所向披靡的中国直板正胶打法,在88年首次奥运会上没能取得成绩。而1989年,江嘉良,陈龙灿和滕义为班底的中国队以0:5团体赛不敌瑞典。之后江嘉良问当时的教练许绍发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而许绍发的回答是:“你打球的时候,没有跟国外的人联系过吗?”——暗示他应该出国打球,实际上直接结束了江嘉良的运动生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直板打法从绝对核心变成了被宣判的过时打法,横板打法的马文革们来到了舞台中心。
马文革原本是横板正手反胶,反手生胶——技术上说,属于快攻结合弧圈打法。中国队从直板单面正胶快攻,变成横板打法,很多时候仍然延续之前快攻打法的思路和框架。40届世乒赛0:5输给瑞典之后,许绍发从根本上动摇了对中国风格颗粒打法的信心,他想在中国队里更大的推广反胶打法,而最好的方式是挑一个人改成反胶——他选中了马文革。
当时马文革已经21岁。成年选手改胶皮这种事,以最高水平而论鲜有成功的先例。生胶的击球方式需要短促,有爆发力,几乎都是撞击;而反胶的核心在于摩擦,同时能在各个位置用不同大小动作回球,两者的原则堪称南辕北辙,几乎完全相反。
偏偏马文革的反胶改的非常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马文革在1989年第10届世界杯,击败波兰老将格鲁巴,男单夺冠。但是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马文革的反手相当于从零开始,重新上路。在改反胶的最初阶段里,他反手连陪队友训练的程度都做不到,配合别人训练的时候,他只能用正手防守。
一年之间,能从陪队友训练都困难,到世界杯问鼎,靠的除了马文革几乎一年足不出户的在国家队死磕,客观上说,也因为许绍发选择马文革有一定道理:他的特长主要在于正手,反手生胶相对单调,同时速度并不快。反手变成反胶,一旦侧身形成中远台对抗之后,反手这边就有了周旋的能力。反手改成反胶,变相解放了马文革特长的正手能力。原本的生胶打法,因为颗粒胶皮退台攻击力基本为零,相当于把马文革相当立体的正手进攻的能力绑死在了近台。
按照传统的剧本,一个天才接过大旗(成为主力),承受了苦难(改了胶皮),得到了回报(世界杯夺冠),后边应该就是少年乘风三万里,扶摇直上入青云了。
到了马文革这,这故事对了一半:速度之快丝毫不差,方向截然相反:41届世乒赛,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用全横板阵容参加世乒赛男团。陈志斌、马文革、张雷在第二阶段的淘汰赛中输给了捷克队。团体赛成绩第7,迄今为止历史最低。
40届世乒赛,当了世界第二的江嘉良们被连根拔起,不得不出国寻求生活;一届之间,马文革们直接跌落到了世界第七。当时他们没人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心气全无。
虽然当初暗示江嘉良的许绍发已经不再担任中国队的教练,但是马文革和谷底接手执教的蔡振华的关系,有一个不怎么好的开头。这个故事现在尽人皆知,被拍到了电影:被蔡振华批评的马文革因为不服气,拒绝参加训练赛,差点直接被蔡振华送回省队。幸好马文革悬崖勒马(烂梗扣钱),检讨错误,才有了后边43届天津世乒赛打出的翻身仗。
这个故事里,另一个点被谈论得要少得多:按照惯例,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马文革甚至不应该上场;即便上场,也只应该只打第三场。马文革之前半决赛输掉两分,很多教练反对在决赛继续用他。中国队历来可以出战的人选丰富,没必要选择状态不好,输掉两场的马文革。
而蔡振华给予了马文革极大的信任。虽然之前差点把马文革送回省队,但蔡振华确实信得过马文革。另一方面,马文革输掉两分之后会给后边排阵带来多大变化,也成了和老对手瑞典队心理战的一部分。二号主力上场的马文革延续了之前对佩尔森的上风战绩,为中国队扳平比分,为之后很多天津世乒赛的传奇铺好了背景。
这甚至不是第一次蔡振华信得过马文革:要知道,第一次天津世乒赛报名的名单上,甚至没有马文革的名字。之前一年,马文革意外拉伤了肩膀,遍访名医不成,最后一位来自于深圳的大夫自告奋勇。当马文革正式恢复训练,离他上一次参加比赛已经大半年。离世乒赛第二次报名还剩几天,受伤之后只参加过队内训练比赛的马文革,仍然被被蔡振华坚决的把名字写上了名单。
江嘉良在男团世界第二之后的几天,就被许绍发暗示了自己的命运。马文革在天津世乒赛之后不久,也登上了去德国的飞机。马文革的国家队旅程,在中国队历史上独一无二。他之外的每一个中国队绝对主力,要么在失掉冠军之后黯然离场,要么坚守世界之巅直到自己选择离开,而马文革同时体验了这两者。他这批队员之外,再没有人能在中国队成绩塌陷之后,在队里坚守到中国队重建完成,将火炬送到下一代人手中。
到这,马文革的故事才讲到一半。
德国意味着马文革国家队生涯的结束,但是他的职业生涯远没结束。对于大部分球迷来说,天津世乒赛之后,马文革就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在那个媒体覆盖率远不如现在的年代,很多人都以为马文革早已退役。于是,当在05年马文革出现在全会赛场上的时候,大家的震惊是显而易见的——他还在打球?
不但打,而且打的不错。
1997年马文革开始在德国打球,2009年回到国内,马文革在德国满打满算十二年,打过四家俱乐部。现在仔细翻翻录像,还能找到不少让人隐约感觉时空违和的对局。
1999年,还在遮挡发球的年代,马文革在德国联赛对阵波尔:
1998年,对阵当时还清楚年少的萨姆索诺夫:
1999年,冠军联赛对阵王励勤:
再到后来,时空逐渐混乱……
德国联赛对阵柳承敏:
2001年波兰公开赛对阵蒋鹏龙:
2007年,39岁的马文革,对阵19岁的马龙:
客观的说,马文革的技术很快就在不断变革的大潮中显得不再先进。整体而言,马文革的技术是中国转向两面打法的一个转型实验品,真正的整合完成是孔令辉一代才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不意味着马文革没有继续征战的本钱。国家队长期打磨出来的坚实基本功——尤其是正手——让他在国外以赛代练的环境中保持了相当长寿的运动生涯。据房胤池说,后来他打乒超的时候,教练是马文革。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这代选手的反手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正手——“拿着板就上场和队员对拉”,丝毫不虚。
这种坚实的基础让马文革的职业生涯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都要久,久得多。2005年,马文革打了他生涯最后一次全运会;2007年,他打了一个月的乒超,之后回到欧洲。2009年,41岁的马文革才打完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
同年,马文革得到回到家乡执教的机会,决定回国。其实同时期蔡振华也提供过一个执教国家二队的机会,但是两相比较,马文革更希望能在家乡做点事情。2012年,天津俱乐部成立。2019年,已经在全国乒乓球舞台上存在感稀薄多年的天津队,组成了以方博,林高远为核心的团队,最终决赛三比零战胜上海,乒超夺冠。
在每一个马文革的故事里,最好的时刻之后,似乎事情容易急转直下:2019年,天津队当时的赞助商权健集团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在赛季中段,天津队撤掉了权健集团的赞助头衔,以天津乒乓球俱乐部的名字完成了赛季比赛。
2020年,乒超联赛一度取消,最终10月份的时候临时恢复。之前经历了权健风波的天津队,没能在临时恢复的短时间内重新找到赞助商,最终天津俱乐部被转让到了汕头,没能回到乒超联赛。
放弃了在德国稳定生活的马文革,回到家乡苦心经营,赞助商东窗事发之后不惜自掏腰包维持的俱乐部最后转让收场,换做别人,大概很难承受。但是对于马文革,这样的急转直下的波折在他生活中却总是按照就几乎可以预见的频率出现。
很多运动员提到做教练的马文革,总提到他经历丰富,能从中给运动员很多帮助。他的生活轨迹上下起伏之多,幅度之大,细数多到让人怀疑怎么还没被拍成电影。马文革自己却总是有天津人特有的淡定。他故事还在继续:今年56岁的马文革2018年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俱乐部,重新出发。俱乐部更多面向孩子,同时服务高水平单招的学生。
他注册了抖音账号,视频中和学生训练对抗,身手一如从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