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战死,却鲜有人知在那惨烈的三天三夜里,竟有数支国民党精锐部队就在咫尺之遥。这些部队既有与张灵甫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也有受命增援的友军劲旅。当整编74师在孟良崮浴血奋战之时,他们却各怀心思,畏缩不前。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明显违抗军令的将领们,战后却都逃脱了军法处置。他们是如何在蒋介石的雷霆怒火下全身而退的?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军中秘辛?
一、李天霞的83师:从战友到仇敌
1947年春,整编74师与整编83师在山东战场上本应密切配合,共同对华东野战军展开进攻。然而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却因往日的积怨而导致战场配合出现致命疏漏。
李天霞与张灵甫的恩怨,可追溯至1934年。当时两人先后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74军服役。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曾在豫北战场并肩作战,配合默契。1941年秋,74军在河南新乡与日军激战,李天霞率部为张灵甫断后,使其顺利突出重围。此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74军整编为74师,师长一职的竞争使两人关系彻底破裂。当时,李天霞资历更老,且在军中威望颇高,本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出任师长的人选。但张灵甫凭借在抗战后期的出色表现,加上与陈诚的密切关系,最终获得任命。这一结果让李天霞深感不满。
1946年,李天霞调任整编83师师长。在随后的剿匪战役中,两支部队多次被安排在同一战区作战。李天霞对张灵甫采取了消极配合的态度。1947年4月,当整编74师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发起进攻时,垛庄成为了关键据点。按照作战计划,李天霞应当在此部署重兵把守,确保张灵甫部后路安全。
然而,李天霞仅派出了一个新编团驻守。这支部队由新兵和原伪军士兵仓促组建,缺乏实战经验。更为关键的是,该团此前在七战七捷中曾遭受重创,士气低落。5月14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对垛庄发起猛攻,仅用半天时间就突破防线。大批军需物资落入解放军之手,整编74师的退路被彻底切断。
当张灵甫在孟良崮遭遇围攻时,李天霞接到增援命令。但他只调派了两个营的兵力,这在当时的战场形势下,无异于杯水车薪。两个营在强大的解放军阻击下,连靠近孟良崮都未能做到。这一决策,实际上宣告了整编74师的命运。
战后,蒋介石震怒,下令将李天霞就地正法。但李天霞通过军中关系网运作,送出大量金条疏通关系。加上其在抗战时期的战功,以及侍从室主任俞济时等人的力保,最终使其免于一死。不过,他还是被撤职查办,调往第一绥靖区担任附员。
二、张耀明的预备第8师:围而不援的政治考量
张耀明的预备第8师本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之一,曾在淮海战役中屡建战功。1947年初,该师进驻山东后,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当时,预备第8师驻扎在费县一带,距离孟良崮仅40公里。按照军区司令部的部署,该部队应在整编74师遭遇战时担任策应和增援任务。
5月12日凌晨,整编74师在孟良崮地区与华东野战军主力遭遇。战斗打响后,张耀明收到了来自第二绥靖区司令部的紧急电令,要求其立即率部增援张灵甫。然而,张耀明却采取了一系列拖延战术。首先,他以部队休整为由,推迟了出发时间。随后又称部队需要补充弹药,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后勤准备上。
实际上,张耀明的迟疑源于复杂的政治因素。1946年底,他与时任军统局局长毛人凤发生了激烈冲突。起因是军统局派人潜入预备第8师,试图监控该部队的军需物资分配情况。张耀明认为这是对其指挥权的严重干预,当即下令将军统人员驱逐出营。这一举动引发了毛人凤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张耀明与陈诚之间也存在隔阂。1947年初,陈诚主持山东剿匪工作时,曾多次否决张耀明提出的作战方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两人甚至当众争执。陈诚认为张耀明过分保守,而张耀明则认为陈诚不了解山东战场的实际情况。
张灵甫是陈诚的亲信,这一身份反而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张耀明判断,如果冒险增援整编74师,一旦行动失败,必将遭到军统局的借题发挥。但如果按兵不动,虽然可能面临军法处置,但有山东省主席邱清泉的庇护,未必会受到严惩。
5月13日,张耀明终于率部向孟良崮方向开进。然而,他采取了极为谨慎的行军路线,刻意避开与解放军的正面接触。部队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花大量时间侦察地形,确认安全。这种龟速前进,使得增援成为了一场毫无意义的表演。
5月15日下午,当预备第8师终于接近战区时,整编74师已经全军覆没。张耀明立即下令部队后撤,并向上级报告称遭到解放军主力阻击,无法突破防线。这份战报后来被证实存在多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记载。
战后,张耀明受到军事法庭调查。但他通过山东省主席邱清泉的关系网,成功说服了几位国民党元老为其说情。这些元老向蒋介石指出,预备第8师是山东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可靠部队,如果重惩张耀明,可能影响军心。最终,张耀明仅被降职处理,调任一个后勤部门的副职。
三、宿致一的整编第85师:援军抵达却按兵不动
整编第85师是国民党军中的另一支王牌部队,由宿致一率领。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曾在缅北战场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远征军第一师"。1947年春,整编第85师奉命进驻山东,担任战略预备队。在孟良崮战役爆发前,该师驻扎在临沂以南地区。
5月12日晚,当整编74师在孟良崮陷入重围时,宿致一接到了来自第二绥靖区司令部的增援命令。与其他援军不同,宿致一的反应相当迅速。他在接到命令后两小时内就完成了部队集结,连夜向孟良崮方向疾进。
整编第85师的快速反应与宿致一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1942年,宿致一在缅甸密支那会战中曾遭遇日军包围。当时,友军及时增援,使其得以突出重围。这段经历让他深知援军及时性的重要。因此,当得知张灵甫部陷入困境时,宿致一立即采取行动。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5月13日下午,整编第85师主力抵达临沭地区,距离孟良崮战场仅有30公里。就在此时,宿致一收到了一封来自南京的密电。这封电报的内容至今仍是一个谜,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可能涉及到军中的某些政治角力。
收到密电后,宿致一突然改变了行军计划。他将部队部署在临沭以南的有利地形上,对外宣称是为了阻击可能南下的解放军主力。实际上,这个位置既可以名正言顺地解释自己在执行任务,又能避免与解放军发生正面冲突。
5月14日,整编第85师在临沭地区展开了一系列虚张声势的军事活动。部队不断调动,炮兵阵地频繁变换,造成一种随时可能发起进攻的假象。然而,这些举动并未能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华东野战军依然保持对孟良崮的重点进攻。
宿致一的这种表面热心实则观望的态度,与其在军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远征军的功臣,他与白崇禧关系密切。1946年,白崇禧曾力荐宿致一出任某军团司令,但被蒋介石否决。此后,宿致一虽然继续统领整编第85师,但在军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派系。
5月15日上午,当战况已经明显对整编74师不利时,宿致一向司令部发去请示电报,询问是否仍需增援。这份措辞谨慎的电报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老练。等到司令部的回复到达时,孟良崮战役已经结束。整编第85师全程未发一枪一弹,却完整地保存了实力。
战后的处理结果更加耐人寻味。宿致一不仅躲过了军法审判,反而在次年被调任某军团副司令。这一结果印证了他确实得到了军中某些重要人物的庇护。据传,白崇禧在此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多次在蒋介石面前为宿致一说情。
四、吴化文的骑兵第3旅:借故拖延的明哲保身
作为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骑兵部队,骑兵第3旅在战术机动性上具有独特优势。该部队指挥官吴化文曾在东北军中担任骑兵营长,对骑兵作战颇有研究。1947年初,骑兵第3旅进驻沂蒙山区,主要负责侦察和快速突击任务。
5月12日上午,当整编74师在孟良崮与解放军遭遇时,吴化文的骑兵第3旅正在蒙阴一带执行巡逻任务。按照作战预案,骑兵部队应该在友军遭遇战时提供机动支援。然而,吴化文在接到增援命令后,却采取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动。
首先,吴化文声称部队的战马需要休整。他向司令部报告称,由于连日行军,马匹普遍出现疲劳症状,需要至少24小时的休息才能恢复战斗力。这个理由虽然站得住脚,但据当时在场的参谋后来透露,骑兵第3旅的马匹状态其实相当不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