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稻作农业发展促进江南地区深度开发
昨天,国家文物局在浙江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包括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3个项目,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稻作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明显贫富差异。
"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组组长王宁远介绍,"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长江下游区域为什么会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逐渐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气候事件是相关的。"
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进入古国时期第一阶段,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与本区土著人群融合,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人居和生产模式,社会以个体小家庭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单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响至今。
良渚水利系统的新认识
"良渚古城城内的2万多居民可能和现代城市非常类似,城里有大量的手工业者,没有农民。他们从事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业,他们的粮食、肉食这些原料都是从四面八方外部输入的。中心都市以外的基层聚落,在当时也有很多分工,有的专门种粮食、种水稻,有的可能专门采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岛地区还有一些是以制盐作为主要产业。"王宁远说。
凌家滩出土齿轮形玉器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200余件器物的出土,尤其,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东山村崧泽文化红烧土祭祀广场和大中型墓葬(南—北)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寺墩遗址发掘现场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遗址以一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
文: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央视新闻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范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