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1981年,高考落榌让18岁的张国海心如死灰,他决定远走他乡。

就在火车站,一个不起眼的女孩拦住了他的去路:"你去哪,我就去哪!"这句话,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

01

1963年的深秋,鲁南平原上空飘着淡淡的炊烟。在张家村一间坯土房里,传来了嘹亮的啼哭声。张国海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农家带来了无限的欢喜。

"是个男孩!"接生婆的话让张父喜极而泣。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丁,张国海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载全家人的期望。

张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家五口就挤在两间土坯房里。屋檐下,永远晾着几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生活艰苦,张父却始终坚持要让儿子上学。每当看到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回村时,他都会站在村口,看着那些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眼里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国海,你看看人家孙家的小子,考上大学了,以后有大出息了。"张父经常这样教育儿子,"你可是咱张家的独苗,一定要争气啊!"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每当张国海要去县城考试,她总是起个大早,煮上一碗鸡蛋面,然后含着泪目送儿子走出村口。

"儿啊,你要好好考!"母亲的叮嘱声,是张国海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但是,小学时期的张国海并不是个好学生。他总是记不住课文,特别是到了背诵课文的时候,更是让他痛苦不堪。

"我的祖国,像一个伟大的.....的....."每次在课堂上背诵,张国海总是结结巴巴,脸涨得通红。

"张国海,又背不出来!站到后面去!"老师的训斥声时常在教室里响起。

放学回家,母亲看到儿子垂头丧气的样子,心疼地问:"国海,是不是太难了?要不要妈妈教你?"

可母亲识字不多,翻开课本时也是一筹莫展。父亲则更加着急:"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背,你怎么就不行?是不是不用功?"

夜深人静时,张国海常常偷偷哭泣。他觉得自己太笨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转机出现在初中时期。新来的语文老师李淑芳发现,张国海虽然背诵困难,但理解能力却很强。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张国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国海,你先不要急着背,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说的是什么。"李老师温柔的教导,让张国海重新找到了学习的信心。

"先理解意思,再去背诵,这样会容易很多。"李老师教给他的这个方法,成了张国海学习的转折点。

渐渐地,张国海的成绩开始提升。到了初三,他已经能稳定保持在班级前十名。这个进步,让他顺利考入了县高中。

那是1978年的夏天,张国海拿着录取通知书跑回家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张家的儿子考上县高中了!" "了不起啊,以后有出息了!" "这孩子争气,给张家长脸了!"

张父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录取通知书,眼睛里闪着泪光:"好!好啊!我儿子争气!"

那天晚上,张父破天荒地买了两斤猪肉,还打了半斤散白酒。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难得的饱饭。

母亲看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我就知道,我们国海不比别人差!"

02

但是,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

县城的高中生活,给张国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县高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城里,他们穿着体面的衣服,说着普通话,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张国海从未见过的气质。

而张国海,依然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说着浓重的乡音。他的书包是母亲用老军装改的,鞋子是去年就开始漏洞的解放鞋。

"看他那双布鞋,都破得露趾头了!"课间操时,他经常听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最让张国海难堪的是午饭时间,其他同学都在食堂吃饭,或者带着精致的饭盒。而他,只能躲在教室的角落,偷偷啃着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

这些细微的差距,不断刺痛着张国海敏感的神经。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成绩也随之直线下降。从班级前二十名,一路跌到了倒数。每次考试,他都不敢把成绩单带回家。

班主任找他谈话:"张国海,你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大学?你要知道,对你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啊!"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张国海的心上。是啊,他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可是他现在却在浪费这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知道后,第一次打了他。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张国海摸黑回到家,发现父亲正坐在堂屋里,面前放着他的成绩单。

"跪下!"父亲的声音异常严厉。

啪!啪!啪!

藤条抽在身上的疼痛,远远比不上父亲失望的眼神带来的伤害。

"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永远都是个农民!"父亲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刻在了张国海的心里。那一刻,张国海觉得天都要塌了。

1981年夏天,注定是张国海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高考成绩揭晓的那天,整个县城沸腾了。街道上到处都是打听成绩的人群。张国海颤抖着手,在成绩册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290分......"

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距离本科录取线足足差了100多分。

回家的路仿佛被无限拉长,张国海一步一步地挪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

"儿子回来了?成绩怎么样?"母亲迎了出来,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张国海低着头,声音几乎听不见:"妈......我......没考上......"

"啪!"

父亲手里的烟袋锅重重地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

"你......你......"父亲气得浑身发抖,最后只说了一句,"我对不起列祖列宗。"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街坊邻居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张家的儿子考砸了?这么多年的读书全白费了!" "早说了让他学门手艺,非得读书,这下好了吧?" "可惜了张老头的一片心意啊......"

这些话像一把把锋利的刀,不断切割着张国海的自尊。每天清晨,他都要很早起床,躲着村里人去地里干活。晚上天黑透了才敢回家。

父亲整天闷着头抽旱烟,不说话。母亲的眼睛总是红红的,看到儿子就忍不住抹眼泪。

终于,张国海再也无法在村里待下去了。他听说南方深圳要开发,很多人去那里打工都发了财。

03

一个闷热的夜晚,张国海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两件旧衣服,一个破旧的笔记本,还有前几天母亲偷偷塞给他的50块钱。

他给父母留下一张纸条: "爸妈,我去南方打工,等我有出息了再回来。别担心我,我一定会好好干。儿子国海。"

县城火车站人来人往,喧嚣嘈杂。张国海站在售票窗口前,正准备买一张去深圳的车票。

"张国海!"

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他转身一看,是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叶婷玉。

叶婷玉从小就不漂亮,脸上还有些麻子,在学校时常常被同学取笑。此时的她,头发有些凌乱,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满头大汗地看着张国海。

"你要去哪?"

"深圳。"张国海心里有些烦躁,他不想在这个时候遇到熟人。

"那我也去!"叶婷玉突然说,"你去哪,我就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