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
十年间,299名首都教育人才奔赴雪域高原,对口支援拉萨市中小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期“援藏三十年”,发改君为您讲述北京教育援藏的故事↓
从40%到96%——打造北京教育援藏“金名片”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全国“组团式”教育援藏的起始校和样板校。2014年,正是这里,迎来了北京第一批52名“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干部教师。
十年来,在援藏资金大力支持下,运动场改造、综合楼建设、教学楼翻新、学生食堂建设、校园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渐次落地,有力提升了学习生活环境品质;
十年来,在援藏教师和当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先进的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在这里生根,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开设50门校本课程,设立10余个专业社团,创新推出“京藏同心,见字如面”“国学诵读”等特色课程。
同时,加深结对帮带“师徒情”,组织援藏教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帮助本地教师,借助专题讲座、全市联合大教研活动等形式发挥辐射作用,累计覆盖2000余名拉萨市直学校教师。
发改君了解到,通过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深耕细作,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十年间,高考本科升学率从40%提升至96%,重本率从不足10%提升至近80%,成为西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
育智、育体、育心——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拉萨市实验小学是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另一个受益者。目前,在学校的304名专任教师中,15名为援藏教师。
来自北京顺义的杜骞正是其中一员。作为体育教师,他努力把首都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拉萨,不仅要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发改君见到杜骞的时候,他正在用“高人—矮人—超人—木头人”为孩子们讲解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孩子们大声重复着动作要点,争先恐后地上前示范……“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很好,他在上课的时候会准备很多项目,让我们很快乐”,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拉姆卓嘎说。
篮球、足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如藏式摔跤、射箭等课程也进入了孩子们的体育课堂,体育成为了伴随童年的美好记忆。
不仅要“育体”,更要“育心”。2023年8月15日,海淀区进修学校“王玉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拉萨市实验小学正式挂牌。这一工作室的成立,标志着拉萨市实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援藏教师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团体辅导主题,如自信心培养、青春期教育等,并运用讲座、认识、操作、表演、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与领悟。
育智,更要育体、育心。拉萨市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红领巾示范校”,也成为了北京教育援藏工作的重要窗口。
线上线下融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援藏30年来,北京各区教委、高校、直管直属单位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本区基础教育优势,开展经常性培训、教研等学习交流活动,共享优质资源。
线下,北京教育援藏成果不断扩大,促进当地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线上,通过实施“京藏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项目”,开展了近200次远程授课和双师课堂活动,向拉萨师生开放9.8万个北京空中课堂资源账号,助力线上教学高质量发展。
从最早的“请进来”到后来的“走出去”,两地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2023年8月,北京市教委发起了“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活动,号召京藏青少年通过书信广交朋友。一封封带着美好祝福与诚挚邀请的信件从延绵巍峨的雪山一路向东向北,送达红墙碧瓦的首都。通过书信往来,北京的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拉萨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习俗;西藏的孩子们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美食等充满期待。
两个月后,这种期待变为现实,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组织学生前往北京进行“交融集团化访学”,30名高二学生走进北师大燕化附中的校园与同学们一起读书,收获了两个半月特别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京藏情深,共筑教育梦。两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仍在继续……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深化教育援藏工作,为雪域高原的孩子们点亮更加璀璨的希望之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