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小倩,你看那个老人家站在咱家门口好一会儿了,要不要去问问他找谁?"母亲指着院子外的那个穿着褪色军绿色外套的老人,轻声对我说。
"好,我这就去。"我放下手中的抹布,擦了擦手,向院子外走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五一假期,一个改变我们全家命运的日子。
正当我准备开口询问时,那位老人先转过身来,目光中带着几分迟疑:"请问,这是黄范生的家吗?"
01
我叫黄小倩,是湖南益阳农村的一个普通女孩。父亲黄范生和母亲刘兰芝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我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既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那天,当我听到老人询问父亲的名字时,心里莫名地一颤。这位陌生的老人,眼神中透着一丝熟悉的气息,仿佛与我们家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是的,这就是黄范生的家。请问您是……"我礼貌地问道。
老人的眼眶突然湿润了:"我是你父亲的弟弟,黄范明。"
这个名字让我愣在原地。黄范明,我那个从未谋面的小叔叔,家里挂在墙上那张泛黄军装照片中的年轻人。
爷爷奶奶一辈子就生了两个儿子:我父亲黄范生和小叔叔黄范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爷爷奶奶省吃俭用,就希望两个儿子能够读书有出息,改变家里的命运。
02
父亲和小叔叔的感情很好,从小就形影不离。两人都很争气,在村里小学就是出了名的好学生。每次考试,兄弟俩总是你第一我第二,成了村里人口中的传奇。
上初中时,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爷爷奶奶商量着让成绩稍差一点的父亲辍学回家种地。但父亲坚持让小叔叔继续读书:"弟弟比我聪明,让他读下去才有希望。"就这样,十五岁的父亲放弃了学业,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1985年,已经上高中的小叔叔突然决定参军。这个决定让全家震惊不已。
"部队现在在招收高中生,参军入伍还有补贴。我去当兵,不仅能为国家做贡献,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小叔叔的话掷地有声。
就这样,十八岁的小叔叔穿上了军装,踏上了开往云南边防部队的火车。临行前,他紧紧抱住父亲:"哥,等我立功回来,一定让咱们家过上好日子。"
03
最初的几年,小叔叔的信件总是按时寄回家。信中说起部队的生活,说起边疆的风景,说起战友之间的情谊。每次信件寄到,全家人都会围坐在堂屋,听父亲一字一句地读出来。爷爷总是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烟袋,满脸的笑容。奶奶则在一旁抹着眼泪,说着"这孩子,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
可是渐渐地,信件越来越少。到了1990年,信件彻底断了。起初,全家人以为是部队调动,可打听了好几次,都没有确切的消息。有人说他去了大城市,有人说他转业到了其他地方,还有人说他……每一种猜测都像一把重锤,敲打在全家人的心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爷爷奶奶的白发越来越多,望眼欲穿的目光也渐渐黯淡。2005年,爷爷因病去世,临终前还在呼唤着小叔叔的名字。三年后,奶奶也带着对小儿子的思念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酸楚。
04
站在院子里的老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目光,缓缓转过身来。阳光下,他的脸庞清晰可见,眉宇间有着说不出的熟悉。他的眼神炯炯有神,却又带着几分迟疑,像是在确认什么。
"请问,这是黄范生的家吗?"老人开口问道,声音有些颤抖。
这声音让我的心猛地一跳。虽然苍老了许多,但那种特有的温润语调,竟与父亲如此相像。我愣在原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是的,这就是黄范生的家。请问您是……"我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是你父亲的弟弟,黄范明。"老人的眼眶湿润了,声音哽咽。
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击中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个名字在我们家来回荡漾。多少个清明节,父亲都要为这个名字多添一副碗筷。多少个深夜,我都听见父亲在梦中呼唤这个名字。
我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些破碎的记忆片段突然串联在一起:奶奶在村口的等待,爷爷珍藏的立功喜报,父亲清明时的沉默,还有那张永远微笑着的军装照。
我赶紧跑进屋里:"爸,快出来,有人找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