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是小雪节气,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农作物种植、管护、采收等农事活动。
11月22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沿山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收割晚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学军摄)
11月2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槟榔村,村民在菜地里劳作。 新华社发(陈文武摄)
11月22日,在浙江省温岭市东浦农场,农民在进行田间管护工作(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徐伟杰摄)
11月22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厚大村,村民在收割高脚白菜。 新华社发(时宽兵摄)
11月22日,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上倪村,农民在田间收割晚稻(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蒋友青摄)
11月22日,在河南省内乡县水沟村郦邑贡菊基地,村民在采摘、运送茶用菊(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高嵩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引言
小雪,作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和降雪的开始。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小雪节气不仅是自然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也是农民们忙碌于农事活动、准备迎接冬季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从地理视角出发,探讨小雪节气对农事活动的影响以及中国农耕文化的变迁。
小雪节气的气候特征
小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此时,气温显著下降,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降雪,尤其是东北、华北、西藏高原和秦岭等地。随着冷空气的频繁活动,风力增大,湿度增加,白天光照时间逐渐缩短,天气变得阴沉,雾、霾等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
在地理上,小雪节气的气候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北方地区气温降至冰点以下,降雪量较大,而南方地区则相对温暖,降雪较少,但气温也逐渐下降,进入初冬季节。
小雪节气的农事活动
小雪节气对农事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在北方地区,农民们忙于进行冬灌,为小麦等越冬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保温效果。同时,果园管理也是此时的重要任务,包括修剪枯枝、病枝,以及树干涂白等,以增强果树的抗寒能力。
在南方地区,小雪时节仍有部分蔬菜处于生长活跃期。农民们需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如覆盖稻草、塑料薄膜等,以保护蔬菜免受冻害。此外,油菜田的管理也是此时的重点,包括中耕除草和施肥等,以增强油菜的抗寒能力,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农耕文化的变迁
小雪节气及其相关的农事活动,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也见证了农耕文化的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然而,小雪节气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依然深远。
现代农民在继承传统农耕智慧的同时,也积极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例如,利用气象监测和物候观测数据,更准确地把握小雪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和产量;同时,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论
小雪至农事忙,不仅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地理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小雪节气对农事活动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责任编辑:程家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