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小伙欧阳国山昂首站在同伴肩头,缓慢转圈,右手在胸前挥动,完成一套动作后"一跃而下"——这是表演项目《茅古斯·狩》的最后一幕,也传递出这份作品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从自然中得到能量,更应该回馈自然、保护自然。"
在今天展开较量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参加表演项目的上海代表团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的目光。8分钟节目下来,运动员们手臂上全是汗,但小伙子们干劲十足:"我们有信心,一定拿个好成绩。"
茅古斯是土家族的舞蹈,在古语里指的是"祖先的故事"。千年来,土家族人通过族群表演,以舞串联生活、劳作场景。而茅古斯舞,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湖南、湖北等区域流行。
项目编导、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编导教研室教师彭涨正是来自湘西的土家族,他编导的作品也曾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综合表演类斩获金奖。他还记得,小时候每逢特别节日或盛大活动,整个村老老小小用干枯的稻草织成衣服,围在一起表演,为的是"记住祖先、传承文化。""茅古斯舞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包含着戏剧、舞蹈、杂耍等多种形式,许多艺术家都从中汲取灵感。"也因此,在当下被许多年轻人喜爱与演绎。
上海体育大学从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就组团参赛,是学校的"拿手绝活"。为了参加本届运动会,去年学校开启运动员选拔,近两百人报名,层层筛选留下了这支20人"精兵"。今年3月开始集训,用时半年交出了这一佳作。
手拿长棍,看似"乱舞",实则默契配合。这对于土家族18岁小伙鲁嘉伟来说,是训练中的大难点。在此之前,他从没跳过集体舞,训练时总是因为姿势过于"奔放"没法跟同伴们"同频"。彭涨只能定下"硬规定":手臂抬到45度,心里默数两拍再跳……日复一日训练,小伙子终于"跟上"了大部队,每个动作衔接自如。
茅古斯并非一个人的舞蹈。这次所编排的《茅古斯·狩》讲述的是古时候人们集体去打猎,路途中碰到了许多野兽,但只要团结协作就能成行。也因此,许多舞蹈动作由两个人及以上相互配合,"小个子站在大个子的身上,相互翻滚、搏斗,一气呵成。"彭涨说。
等到"打猎"归来,运动员们肆意挥舞着手臂,摇头晃脑地转着圈圈,以经典的摆手舞表达喜悦。运动员脖子上,还特别戴了一条木制项链,上面挂着一颗獠牙。彭涨介绍,这是为了表达打猎后对动物的感谢,将它们戴在人类身上,如图腾般成为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五谷丰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巧的是,20名运动员中,包含土家族、壮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彝族、藏族及汉族等10多个不同民族,所学专业包括体育舞蹈、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等,这何尝不是一幅民族大团结的和美画卷呢?
来自云南白族的18岁青年张宸语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跳起舞来可一点也不含糊,"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感觉很棒。"今年9月,他成为上海体育大学的一名学生,最近刚完成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课程。这一预科班是学校多年来的尝试,通过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集中招生,让学生先读预科,再各自进入相关专业进行培养,等到学成毕业,这些体育人才将返回家乡,推动当地体育文化建设。
"上海,可以回溯长江源头,又能立足当下,遥望未来。"彭涨说,上海代表团演绎《茅古斯·猎》,舞蹈所呈现的情境好似上海的海纳百川,中华民族各地域的优秀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最终融会贯通成国际化大都市。
作者:占悦
文:占悦 图:占悦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王嘉旖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