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主要开展唐卡、藏文书法、雕刻等非遗产品制作。该工坊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据了解,该工坊拥有唐卡画师、藏文书法创作人员120人。工坊2020年成立以来,已邀请专业画师为当地群众开展唐卡绘画技巧和藏文书法技能培训10次,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承接唐卡、藏文书法、雕刻等非遗订单生产任务,目前已完成订单3500余件,共带动170名劳动力实现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员在练习藏文书法。 新华社记者 杨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员在画唐卡。 新华社记者 杨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老师在指导学员画唐卡。 新华社记者 普布次仁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员在练习藏文书法。 新华社记者 普布次仁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员在画唐卡。 新华社记者 格桑朗杰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昌都市丁青县拥忠文化艺术中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老师在指导学员写藏文书法。 新华社记者 格桑朗杰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西藏昌都市的非遗技艺: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西藏昌都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这里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都市的非遗技艺,是这片土地上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相互交融的产物。

昌都市的非遗技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例如,芒康弦胡制作技艺,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制作技艺,弦胡音色悠扬,常用于藏族民间音乐的演奏,体现了昌都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芒康加达村婚姻节,则是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节日,它展现了昌都地区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社交文化。

除了芒康弦胡制作技艺和加达村婚姻节,昌都市还有许多其他令人瞩目的非遗技艺。比如,类乌齐齐吾岗唐卡绘画技艺,这是一种以矿物质颜料在布或纸上绘制宗教图像的技艺,唐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江达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则体现了昌都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牛毛帐篷既结实耐用,又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是藏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昌都市的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相互交融。昌都市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非遗技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芒康盐井制盐技艺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盐井盐田位于澜沧江边,盐民们利用江边的盐卤水井,采用最原始的晒盐方式制作食盐,这种技艺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属于天然的风干。这种技艺不仅体现了昌都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也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与勇气。

昌都市的非遗技艺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技艺是昌都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昌都人民的记忆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这些技艺也是昌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些技艺,可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昌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西藏昌都市的非遗技艺是地理与文化的交融产物,它们不仅展示了昌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体现了昌都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理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