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普适性的两个缺点在于:
一是它往往靠每个人自己摸索和经历,就能得出结论,道理本身并不具备强有力的引导性;
或者说,明白这些道理,它只能保证你人生的基本面不至于太坏,却没有办法将你变得很好,让你脱胎换骨,从此走向人生巅峰,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例如,人生不易,我们要一直努力;
类似于努力就会有收获、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种话,我们从小就听过太多遍了;
以致于你只要失败了,只要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有过消遣和娱乐,别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给你贴个标签:
你没成功,就是因为你努力得不够;
然而,成年人都明白,成功要素的第一位,是运气;
正所谓,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其次才是能力和努力。
你再努力,再有能力,你所懂所会的技能,甚至经验,在当下已经不适用了;
你只能调转方向,或者重新开拓出一条路;
所以,努力并不能保证你成功,幸福,甚至越努力越跑偏,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里。
二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出生的时代、原生家庭、基因、经历、所受的教育,这些把每个人都塑造成了复杂的个体。
而过好一生的前提,是我们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能指引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向的,能切实让我们变好的道理;
这个道理不能是草草一两句话,而是把个人的需求、观念、立场、天赋、经验、先天条件等,都考虑到才行。
适用这个人的道理,不一定适用于那个人;
早一步听到道理,和晚一步听到道理,可能会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
例如,你现在告诉一个35岁以上的人,如何科学地选大学专业,怎样根据自己的天赋、个性和条件资源,去选择一生从事的工作,对他个人几乎没什么用;
他大概率不会再回去念大学,“社会的时钟”留给一个35岁+的人的机会,也真的不多。
只能说,这些道理,或许对他的下一代有些用吧。
所以,道理,也得“私人订制”才行,不是随便痛快一下嘴,跟着情绪上头付出几天行动就可以的。
2. 道理和认知、信念,中间隔了一、两个太平洋的距离
就像针不扎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疼一样;
道理往往只是粗浅地在我们脑海中过了一遍,却无法深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无法成为我们的血肉,无法代替真正的体验和实践;
道理光拿来听没用,它必须和经历绑定,且需要我们经常审视复盘总结,才能为道理转化为对我们有益处的认知,铺下一个肥沃的土壤。
小时候学语文课文,读一些名人大家的文章,一个人挨耳光了,一个人穷苦落魄了,被别人言语讥讽了;
我们只觉得他们有些可怜,觉得伤害他们的人可恨,并不能感同身受;
等到我们被社会毒打了,经历人心险恶了,遭受过同事同学的排挤了,才会恍然大悟,深切体会到人的创伤体验,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你不经历,你听到的都是故事,觉得不理解、奇怪、恍恍惚惚,都是寻常;
经历了,才能精准地说出那种感受,才知道前因后果、才懂得如何应对,怎样处理;
体验过,才知道一件事发生的其中的心理因素、基因影响、很多科学原理和因果关系。
而且把道理转化成经验和认知也不够,重要的是将它变成信念!
例如,真正强大的人,允许任何事发生。
这个道理,需要我们经历很多糟心事、有过沧海桑田的体验感、被锻炼出了一定的心理柔韧度,熟悉社会的运转规律,复杂的人性。
而后,我们才可能无限接近于,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只有实践和思考,才能将道理转化为我们的认知,成为我们骨子里的一部分。
道理距离认知、信念,真的隔着一、两个太平洋的距离。
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无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