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国务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时表示,他计划对中国征收60%关税,这对中国出口将产生多大影响?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最终关税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支付,它必然导致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上升,用户成本在提高,物价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有关所谓60%关税将由进口国消费者和最终用户“买单”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关键在于,加征如此高额的关税后,外国消费者和用户还会购买我们的产品吗?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加征关税无疑会增加商品的成本。对于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获取原本的商品或服务。
然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非仅仅取决于价格这一个因素。按照经济学理论,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比如相关商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等。
在某些情况下,商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可能使得消费者即便面对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仍然愿意购买。但这个前提是我们中国的产品其它国不可替代。
比如某些高端技术产品,或者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商品,消费者可能因为其独特的性能或情感需求而接受价格的提高。但目前来说,中国这种高端技术产品要么不出口,要么没有。
我们不能忽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对于一些大众消费品,当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消费者可能会转而寻找替代品或者减少购买量。这就可能导致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下降,给相关企业带来销售压力。
以某知名电子产品为例,加征关税后,其价格大幅上升。一部分忠实的品牌粉丝或许会继续购买,但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其他品牌产品,从而影响该品牌在市场上的销售表现。
从企业角度来看,加征关税可能促使他们调整供应链和生产布局。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在进口国建立生产基地,以规避高额关税,但这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生产成本、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
对于进口国来说,加征关税也并非毫无弊端。一方面,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消费成本,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消费信心;另一方面,某些行业可能因为进口商品供应减少,导致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那么,面对加征关税,外国消费者和用户是否还会买呢?答案并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商品的性质、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市场的竞争状况等多种因素。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我们不能拿历史经验说事,过去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外国受欢迎,那是因为很多生活用品对西方国家来说不可替代,换句话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但今天不同了,新兴市场主体国家兴起来,西方人需要的生活用品,亚洲的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等照样会生产,而且人家有劳动力优势,比中国的更便宜。
消费者不是傻子,如果品质相当的情况下,他们只会买便宜的产品,不会买价高的产品。假如美国仅对中国60%的征税,那中国的产品价格就必须上涨很多,需求量会大大减少。
然而,从长远来看,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来解决贸易问题并非明智之举。贸易本质是互利共赢,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求更加公平、合理的贸易规则,才是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正途。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贸易争端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期待各国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让消费者和企业都能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受益。
加征关税后的购买决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我们需要综合考量各方利益,寻求更加和谐、可持续的贸易解决方案。
但对中国绝对是不利的。我们不要指望让“进口国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支付”,更不要妄议“它必然导致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上升,用户成本在提高,物价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