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统一论坛》
2024年第5期
“新北京人”许丞莹: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医工论》。
见到许丞莹时,笔者脑海里瞬间冒出了这句话。《医工论》除被后世医家视为修身齐家之准则外,今日之医德规范仍可见其影响。作为中医博士,许丞莹也在求学和行医过程中践行着这一理念。
01
PART ONE//
年少时的梦
《心安之处即是家:台湾青年大陆追梦记》
许丞莹出生于台南,2007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本硕博学习到就业,始终聚焦在中医领域,现就职于复星健康旗下卓尔荟门诊部,是一名深受患者信任的中医师。
中医师许丞莹
提到理想,在很多孩子想要当科学家、却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科学家的年龄,许丞莹就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长大后,自己要成为一名中医师。
这一切与她家庭的熏陶和童年的经历有关。许丞莹的爷爷从小就对草药有研究,“我们家有一味祖传秘方可以治疗蛇串疮(即带状疱疹),很多老家周边的人都会慕名而来,大家口耳相传,爷爷用祖传秘方治好了很多人,至今还会有人远道而来,就为了寻这帖药”。从很小的时候起,许丞莹便得以接触到草药,有时候爷爷还会带她一起上山采药,这让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真正带领许丞莹入门的,其实是一位邻居,“有时候不经意的一步,真的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初中的时候,许丞莹家隔壁开了一间中医馆,她就经常去和邻居老中医学习,邻居也渐渐成为了“师傅”。许丞莹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中医馆认识中草药药材,也会去旁听老中医授课,比在学校上课还认真。
“我从小就是中医受益者,中医是一套生活哲学,懂其道就能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下,许丞莹对中医的兴趣与日俱增,她更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中医师的目标。
02
PART TWO//
从40人到1人
《心安之处即是家:台湾青年大陆追梦记》
许丞莹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虽然没有从事任何与大陆相关的工作,但通过看书和研究,父亲一直告诉女儿,大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年的港澳台联考,其实是爸爸帮我报了名,爸爸说,想要学中医就得来大陆,因为中医的根在大陆”。同年,许丞莹也参加了台湾的“高考”,但相比之下,仍然选择了来大陆求学。现在想起当时的选择,许丞莹非常感恩父亲指引了这样一条路。
来大陆前,北上广都在许丞莹的选项之中,但北京无疑是首选。除了对专业学府的向往,许丞莹认为,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对学习中医这门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很有帮助,“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更深入理解文化根源”。
2007年,许丞莹成功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迈出了追梦路上的第一步。本科时,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专门的港澳台班,一个班有40人。但5年本科学习结束后,只有5个人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而决定继续走下去攻读博士学位的,只有许丞莹一人。
许丞莹博士毕业照
本科同班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都离开了北京,继续从事中医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零星几个仍在医疗行业的,也选择了更赚钱的医美行业,“因为中医这行经验很重要,刚毕业的医生几乎没有患者找你看病,有的人一年才2、3个患者,那收入就很少,都很难养活自己,还需要家里资助,很多人就选择了别的路”。而在家人的支持下,许丞莹为了最初的梦想,一直在坚持。
03
PART THREE//
年轻医生,也会看病
《心安之处即是家:台湾青年大陆追梦记》
博士毕业后,许丞莹选择了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北京给了我一个很广阔的平台,这里机会很多,医疗资源很丰富,有许多著名的中医院和研究机构;同时还有许多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这都有利于我继续深造和研究。”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许丞莹来到了同仁堂中医院。由于专业是主攻心脑血管疾病,许丞莹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许丞莹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被“考试”,“中医这一行,长相年轻就会被质疑会不会看病”。很多老人一开门看到是个年轻医生,眼神中就都是不信任。就算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坐下来,也不主动说病情,“只是伸手让我把脉,还好我对自己诊脉非常自信,我说的和他们的症状完全相符,他们才逐渐觉得,这个年轻医生,也会看病”。
工作中的许丞莹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许丞莹牢记同仁堂古训,一丝不苟研发药膳和养老产品。慢慢她的病人发现,这个医生不爱说教,而是更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替他们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熬夜不好,但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不加班或者早睡觉也许不太可能,那我只能结合实际情况,教他们容易实现的对自己身体好的方法”。许丞莹还会教患者如何健康点外卖,“医生需要跟患者一起配合,找出对他们而言真正个性化的方案”。
许丞莹在北京待过几家不同的医疗机构,但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患者追随而来。有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微信联系只是想和许医生说说家长里短;有的知道许医生一个人在北京,端午节时还专门送来自己包的粽子;有的老人不为看病,只是时常问问许医生在哪里,最近过得好不好……这让远离家乡的许丞莹备受感动,就像在父母身边一样。许丞莹也通过工作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在北京,大陆的朋友反而要比台湾朋友更多了”。
04
PART FOUR//
第二个家
《心安之处即是家:台湾青年大陆追梦记》
从上大学到现在,许丞莹已经在北京17年了,“在来这里之前,北京只存在于地理和历史书上。后来到了北京,第一次去万里长城和故宫,发现那是书本上描述不出的壮观。”许丞莹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姑娘,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说起北京的美食,她喜欢的有很多很多,喜欢吃涮羊肉、喜欢吃麻酱……
许丞莹渐渐融入了北京的生活后,习惯了只带手机就能出门,“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还有电商购物让生活太方便了,回到台湾还需要带钱包出门”,反而不适应了。
“小时候,父亲一放假就会带着我去逛书店,那家店全部只卖简体字的书,刚开始很不习惯简体字及横排,这跟台湾的书不一样”,但从小就学习认识简体字,对许丞莹适应大陆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北京的文化氛围更加多元,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都市的时尚元素,这种碰撞很有趣。在这里掌握全球新的知识、新的视野会比较容易些,因为市场的趋势和变化都能在北京很明显地感受到,北京与全世界接轨”。“现在,北京已经是我第二个家了”,许丞莹说。
05
PART FIVE//
“中医+”与中医传承
《心安之处即是家:台湾青年大陆追梦记》
求学时期,许丞莹拜师北京中医医院名医吴春节(中医名家关幼波入室弟子);在东直门医院做临床研究生期间,又师从被国家卫健委授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的郭维琴教授;博士阶段师承北京中医药大学李瑞教授。在多位大家的悉心栽培下,许丞莹对中医及其传承也有了更深刻的见解,“中医传承首先要传承古训,善读经典;也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其擅长优势,共同解决健康问题;更要推广到国际舞台,与其他医学对话与交流”。
许丞莹平时也参与了很多两岸交流活动,大多都是与医疗相关,如医疗科普、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帮到更多的人。最近一次就是办在卓尔荟门诊部的北京台协青年会医疗健康活动,这也是许丞莹积极对接促成的活动,“因为自己也是医生,在北京也会遇到其他台湾同胞对于医疗健康及在京就医有很多疑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知道在大陆也能有保障地就医”。
许丞莹参加台协青年会医疗健康活动
(右八为许丞莹)
许丞莹开玩笑地称自己是一位“斜杠中医师”,因为毕业以来她先后在公立和民营中医院做过临床工作,也从事过医疗搭建及运营工作。她是同仁堂粹和药膳的核心研发专家,也是医学科普杂志的编辑,还是社区老年中医健康驿站服务规范的制定者……
许丞莹录制医疗科普视频
这些丰富的经验让许丞莹思路更加开阔。“我们当代年轻的中医师需要多元发展,可以将自己的专长与其他业态进行结合,‘中医+’肯定会有所作为,也能让中医理念惠及更多人”,这是她想对同样怀有中医梦的年轻人说的话。许丞莹一直强调,学中医不仅限于在医馆看诊,还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两岸的中医领域交流,也可以从学术研讨迈向更宽广的领域,如养老和护理方面。“除了中医师在学术上的交流,护理师也需要同步交流。台湾还没有中医专业训练的护理师制度,但需要这类人才。这都是未来可以紧密交流合作的方向,我也会为此努力,把中医的文化继续传播。”
许丞莹说,“我强烈推荐学弟学妹们来到北京追逐梦想。”因为在这里,她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
作者 | 艾婕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