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位从北大化学系走出的高材生,凭借过人智慧,为志愿军铺就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1年,面对美军"绞杀战"的疯狂轰炸,他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建议:与美军展开修复与破坏的速度竞赛!这个冒险的建议获得了周总理的支持。最终,他带领4个铁道师团,在敌机的轰鸣声中,以血肉之躯守护补给线的畅通,创造了让美军司令范弗利特都叹为观止的奇迹。他就是刘居英,这位被周总理称赞"没有他,抗美援朝结局或将被改写"的铁路专家。
从学子到战将 报国志未移
1917年,在东北长春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刘居英出生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年代,年幼的刘居英亲眼目睹了家园的沦陷与同胞的苦难。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14岁的刘居英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救国报国的种子。
面对国家危亡,刘居英选择了以知识救国的道路。他埋头苦读,成绩优异,展现出过人的数理天赋。
1935年,刘居英以数学100分、化学100分的骄人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这本该是他通往科研之路的起点。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当年5月至6月,国民政府为了专心剿共,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
这一决定让察哈尔、河北两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界群情激愤,尤其是以清华为代表的各大高校学生。
刘居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与到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中。在这场运动中,他被共产党人的勇气与担当所震撼。
经过深思熟虑,刘居英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放弃北大的学业,投身革命事业。193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大团支部书记。
从豫西到山东,刘居英的足迹遍布革命根据地。他先后担任团政委、山东省公安局局长等职务,带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派他跟随肖华赴东北工作。刘居英先后担任长春市市长、哈尔滨铁路局要职,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抗美援朝爆发时,这位北大的高材生已经成长为中长铁路管理局局长。他以实际行动证明,科研人才同样能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将。
从求学青年到铁路专家,从化学系学子到革命军人,刘居英的每一次转折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像刘居英这样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补给线告急 战事危在旦夕
1950年的夏天,战火在朝鲜半岛蔓延。随着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战局出现了逆转。
强大的"联合国军"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他们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美军凭借先进的飞机、军舰等装备,一路势如破竹,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面对朝鲜人民的请求,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朝。随后,以彭德怀为统帅的志愿军部队浩浩荡荡开赴朝鲜前线。
志愿军在初次交战中给敌人以重创,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战事的推进,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补给线的脆弱性。
朝鲜战场的补给需求惊人,每天最低消耗就需要5000吨物资。然而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前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的粮食供应仅能满足最低需求的25%到30%。
补给困境的根源在于朝鲜半岛的特殊地形。北部和东部都是蜿蜒崎岖的高原山地,铁路和公路线路有限,只能在山谷地带行进。
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深谙补给线是志愿军的命脉。他发起了代号为"绞杀战"的行动,调集大量空中力量对志愿军补给线进行轰炸。
"绞杀战"初期,美军投入了1100架战机,包括24个大队和10个中队。后期更是增加到1700架飞机,意图彻底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