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从“外循环”为主切换到“内循环”为主,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与相当的魄力

2012年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国人可谓有目共睹。

谈起“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强”,我们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国防力量的空前发展。

2021年这一年,人民海军下水的舰艇总吨位高达17万吨,接近世界排名第10位的意大利海军(19万吨)的总吨位。

10年间,中国海军代表世界作战舰艇巅峰咖位的航母数量从0到3,高大上的“盾舰”从8艘到39艘,仅仅北海舰队装备的盾舰数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装备盾舰数量的总和。

而20年前,还有外国媒体嘲笑中国海军只是一支“绿水海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海军“山东”舰

我们可能会津津乐道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增长。

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为53.86万亿元,在这10年中,我们的经济总量曲线仍然以一种接近40度的斜率向上猛涨。

2021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14.37万亿元,10年来净增长规模相当于2021年GDP世界排名第3位的日本和第4位的德国之和,仅2020-2021年净增长的金额几乎等于2021年GDP世界排名第5位的英国GDP总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靠剥削,不靠掠夺,也不靠阴谋诡计,是14亿中国人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来的,这一成就确实值得骄傲。

但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个更加厉害的细节:就在中国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前一年,我们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布局。

当然,“内循环”决不代表闭关锁国,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消息传出,在国际上和国内上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从长远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盘棋,在2020年新冠横扫全球,“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环境中,决定转向“双循环”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需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魄力。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外的市场需求、资金、技术曾经一度成为了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1970年代末期的中国既没钱又没技术,当年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决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工生产的产品再卖到国外。

欧美、日本的资本家们突然发现中国这么巨大的产能欣喜若狂,竞相来到中国合资开厂,1998年时,加工出口贸易的金额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一度达到了53.4%。

当年外商投资也是各地政府的“宠儿”,1993年外商投资占我国GDP的比重一度超过了6%,如果放到今天,6%就是1.1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靠着发达国家的助力赶上了世界工业现代化的最后一节车厢,成了唯一一个实现了全工业部门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您还别说,当年和中国差不多从一个起跑线上出发,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有好多个,现在的处境却是判若云泥。

就像南亚某国,天天嚷着造飞机,造坦克,可连一枚子弹都造不出来的国防工业算哪门子的国防工业?

现在,尽管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已经从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逐渐成为普通角色,但中国与全世界的生意却越做越大。

截止202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到39万亿人民币,即6.0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人民币,进口17.37万亿元人民币。

但就进出口贸易额而论,几乎等于GDP的35%,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收入增长、投资金额确实非同小可。

要从以“外循环”为主转向“双循环”为主,甚至在必要时刻转向“内循环”为主,就意味着可能会牺牲相当一部分的贸易额和一部分经济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港的早晨

中国这艘大船只要稍微转一转舵,都会激起巨大的波浪。

但这又是中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捍卫人民福祉、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走“内循环”的两大理由:人口问题与发展问题

学过基本经济学,以及关心经济的人们可能都知道一个概念,也就是“微笑曲线”。

在这条形似“微笑”的曲线两端,也即是利润最高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销售,而利润最低的中间环节就是生产。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国际分工中利润最薄,工作最苦的生产端,那时中国虽然没有技术和资金,但有5亿多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1985年),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和土地,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5亿劳动力是什么概念?比欧盟总人口还要多,是美国人口的近2倍!正是我们父辈的流血流汗和辛苦努力,为中国攒下了用于经济腾飞的资本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工厂”

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平心而论当年做这样的生意不亏,因为我们生产不出那种大飞机,但从资源投入上看我们真是亏到了姥姥家。

为了生产一亿条裤子,要开多少工厂,消耗多少人力物力,产出多少污染,制造多少碳排放?

那么占了微笑曲线两头的是谁?美国企业一头搞研发,一头搞销售,赚得盆满钵满,吃得脑满肠肥,自己搞着污染输出,却天天喊着要别人注意环保。

而且,生产端的国家必须从美国拿生产订单,所以他是大爷。消费端的国家又得从美国拿货,他还是大爷。

写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了:美国才是“双循环”的鼻祖,它把利润供给国内搞内循环,把订单交给外国搞外循环,从而实现了国内物价持续走低,研发人员和普通民众收入稳定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就这样,美国人拿赚来的钱养活研发,越研发产品越吃香,产品越吃香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收割的韭菜遍布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微笑曲线上,美国人占了两头

写到这里小编我不禁想起了最近一条新闻:最近由于中国客户秒下200多万台的订单,苹果的新产品iphone14供不应求,以至于苹果官网都崩溃了。

这就是双循环的力量!我贵,但你还是得追着我买,不买不行。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和低人口出生率的双重问题,过去的靠劳动力来换收入的模式无法再持续。

首先是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未来十年,还会有1962-1971年出生的2.67亿人步入60岁,考虑千分之7的死亡率,2031年老龄人口将会达到约4.3亿人。

出生率低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从1987年全国出生人口达到峰值2529万人之后,新生儿的数量就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到去年只有1062万人,较最高峰减少了将近60%。

老龄化和出生率滑坡导致全国劳动力数量从2016年达到峰值8.07亿之后就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5年中已减少了23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人口下降是长期趋势

按照2001到2010年的出生人口数,未来10年能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只有1.6亿人,那时而几十年后我们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60%甚至更多,这样的形势已然十分严峻。

同时,新的生态发展观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自己要发展,但子孙后代也要发展。

这几年,国家整治生态环境是下了大力气,苦功夫,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也是肉眼可见地变好。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有218个,占64.3%。

而大家可知道,就在5年前的2016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还只有84个,不到城市总数的三成。

要让我们的环境持续变好,一方面是治理现有污染,另一方面是控制新增污染,让污染行业的智力、资金、土地、厂房转向低污染或者无污染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城市里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

今天人民群众要过更好的生活,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能走产业升级的道路。

说实在话,像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大国,缺的不是创新的大脑,而是产业升级的刺激和动力。

所以,中国必须走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并举的道路,通过增加本土消费来支持本土企业创新,从而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减少劳动力消耗,控制新增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环节有些可以自己做,有些也可以外包给海外企业。

这让美国企业十分焦虑:如果中国学习自己开始走内循环,世界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自己在研发和销售端同时竞争的强大对手。

这个对手不仅会抢走美国货的订单,还会吸引许多原来和美国企业合作的国家与企业,因为中国不坑不骗,不偷不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带一路”发展共赢

中国带给世界的理念,不是我赚钱你亏钱的“零和博弈”,而是有钱一起赚,有福一起享的发展共赢。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相当于釜底抽薪的一招,然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美国这样搞“双循环”的。

美国人也觉得很突然:似乎只是一夜之间,这个原来只能靠给自己打工的发展中国家就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双循环”了。

世界强国的竞争,不可能只是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方面竞争。

对于我们来说,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双循环”之路不可能风平浪静,或许会经历令人惊心动魄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