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在山西省忻州古城游玩时发现,城内部分商家在橱窗张贴保证书,对店内食品的质量、数量、制作等做出承诺,其中有的商家称做不到“甘愿遭雷劈”,有的则“甘愿一辈子受穷”。该景区招商部王经理表示,张贴保证书是各个商家的自愿行为,并没有强迫。“愿意张贴就贴,不愿意我们也不会强制。”

以“发毒誓”来加强景区食品安全管理,不只是忻州古城一地。在此之前,2020年河南商丘某文化园,为确保食品安全,规定所有入驻商户均要立牌发毒誓。有商户就发毒誓,食品质量不达标,后代将流离失所。而2023年,网友又在河南新乡一景区发现,部分入驻商户门口贴有“毒誓”承诺书。

“人在做,天在看”。让商家通过发毒誓的方式来保证食品质量,实际上是寄希望于商家的良心发现。在古代社会,赌咒发誓被视为一种承诺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诚信意识。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仅仅依靠道德自觉和诚信意识,显然不足以完全保障食品安全。商家的承诺虽然真诚,但面对利益的诱惑和监管的漏洞,仅靠誓言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约束机制。

景区让商家发毒誓,即便对商家的行为有一定的心理约束作用,但这样的管理方式也过于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它更像是一种表面文章,旨在吸引游客眼球,而非真正解决问题。对于景区管理者而言,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懒政和推卸责任的表现。他们似乎认为,只要商家发了毒誓,就等于自己已经尽到了管理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推卸责任了?

景区食品安全关乎游客的切身利益,同时关乎景区的旅游形象。近年来,不少景区爆出食品安全问题,要么卫生不达标,要么食材不新鲜,要么质次价高公然宰客。在这些事件中,不乏商家在事发前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产品质量,但一旦利益驱使,承诺便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不能将食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商家的誓言或者承诺上,而应依靠更加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

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增加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检查频率,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过程到成品销售,进行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管。对于违规操作、使用劣质原料等行为,一经发现,依法予以严惩,提高违法成本,让商家不敢轻易触碰食品安全红线。

另一方面,景区要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在招商环节,严格审核商家资质与经营条件,筛选出信誉良好、具备专业能力的商家入驻。入驻后,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与评估,督促商家持续合规经营,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风险隐患。对于屡教不改的商户,应坚决清退出景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此外,还要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督。景区应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查实的举报,应给予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景区可以通过设置公示栏、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食品安全大于天,尤其是在景区这样人口流动频繁、消费集中的场所,更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不能被商家的毒誓所迷惑,也不能任由景区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应付了事。唯有依靠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筑牢景区食品安全防线,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安心。

刘少华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