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6日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军东线部队41军、42军、55军、43军、54军、50军(148师、150师)、20军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边防1团、边防2团、独立边防营各部,总计阵亡5103人,伤员15412人,失踪942人;西线我军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总计阵亡2711人,伤员6千多人,失踪13人。支前民工和民兵,从云南各烈士陵园安葬的墓碑来看,西线约100人左右;鉴于东线后勤部队曾多次遇袭,跟随行动的民工损失相应要比西线大得多,估计牺牲数百人。
1979年6月,中越双方最后一次交换战俘结束,中方共回国238人(另有一人在被俘期间伤重身亡)。中方交给越方俘虏2173人,其中战场确认的越南正规军500余人,尉级以上军官25人,其余为越南地方军、特工队、公安、民军及有武器参加战斗的嫌疑人员。
1979年7月2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凡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失踪的军人,鉴于作战结束时间已久,中越双方遣俘工作已结束,至今没有获得其确切消息的,均按牺牲军人处理,并按现行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
越南方面的损失,根据我方公布的数据是歼灭越南武装力量5.7万余人,越南方面宣称共有30余万军民死亡。我方的数据是根据战场点验敌尸而来,双方数据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大概是:一是我方漏点,如射击后未能去弹着区域查看或未找到敌尸;二是被我军击伤逃走后伤重死去;三是在我军的攻击下,越南武装力量大多采取化整为零隐入山林,越南的百姓也大多躲入深山。山里条件恶劣、缺医少药、缺乏食物,越军不仅自己不出山,越军和越南公安也不让老百姓下山回家,在深山里因饥饿、伤病自然会造成大量死亡(越南说大多是饿死)。
28天的战争,我军表现最好的是东线的第55军,军、师、团、营、连各级歼敌人数均居参战部队第一。我军伤亡最大的是东线第41军,41军121师也是参战29个师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师。第三阶段(3月6日--3月16日)在东线参战的50军150师448团,其团、营、连各级损失是所有参战部队最大的。
第41军的作战方向是高平,主力121师作为最外层穿插部队,2月17日零点即发起进攻,攻入越南境内,攻击距离最远。3月5日宣布撤军时,121师地处高平战线的最南端,又从全军的前锋成为了后卫。在3月12日西线各军和东线谅山方向43军、55军等部队已经撤回国内的情况下,121师依然顶在最前面,掩护我军主力回撤,至3月16日16时完全撤回国内,是我军最先出境和最后回国的部队。50军150师在3月6日出国后,作战地域在高平西南外围121师防区西北的班庄地域,此前121师曾在此艰苦奋战并遭遇重大损失。与41军和41军121师以及150师448团在高平方向作战的重大伤亡对应的是,越方宣称在高平方向越南军民损失达十余万,几乎为总死亡数的一半。
1979年那场短暂而残酷的战争,军委某位领导评价:“这场战争既不是大胜,也不是小胜,而是中胜。政治上的胜利大于军事上的胜利,军事上的胜利大于战场上的胜利。”
对于第41军而言,大概只能说是惨胜。而对于150师448团,则是打了一场先胜后败的战斗。但是,对于448团牺牲的数百名英烈和战至最后一刻无力再战而被俘的战士,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败仗中的真英雄。
自从抗美援朝战争后,虽然期间国内还进行了剿匪平叛以及东南沿海对国民党军的军事斗争,对外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但是作战的规模和烈度并不大,使用的部队不多,可以说我军的绝大部分部队有二十多年没打过仗了。由于国家刚刚结束了运动,我军还未能排除受到的运动影响,军备训练水平未能有效恢复,虽然装备水平已经从小米加步枪进步到大炮机枪加坦克,但是军事思想和战术战法未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过去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这次是出国在敌国的土地作战,越北战场环境恶劣,且几乎遇到的是全民皆兵,而越军(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军)不仅战斗意志顽强,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战争锻炼,除了在大战役指挥的经验和水平,以及炮兵装甲兵等重火力这两个维度与我军有较大差距外,其轻武器装备水平,单兵作战能力,小部队战术水平等方面甚至还高于我军。
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军的战果低于预期,作战过程艰难,伤亡损失较大,暴露出很多问题,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战打得不漂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经验是丰富的,胜利是重大的,但教训也是深刻而沉痛的!此战之后,我军加快了从实战出发进行军队建设的进程。
一支老资格的王牌主力41军121师,一支由独立团升级为野战军的“新兵”50军150师448团,本文就从伤亡最大的这两支部队,来展现真实而残酷的1979中越之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