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在我们兄妹五个当中,那可是最有本事、最有出息的一个,完完全全靠着自身的努力,在外面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最终在北京稳稳扎下了根,过上了好日子。
回想起1978年,三哥参加考试那会儿,那经历可真是让人难忘。他就读的学校当时归化工部管,毕业时全国分配。可那时的三哥,对自己那叫一个没信心呐,觉得书本都扔下好些年了,去考试纯粹是白搭。要不是大哥顶着炎炎烈日,不辞辛劳地从三十多里地之外的师范学校匆匆赶回,连着催了他两趟,最后还发了火,估计三哥早就打了退堂鼓,根本不会去参加考试。谁能想到,三哥就像撞了大运似的,还真就考上了中专,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竟然成了首都的居民,这运气,也真是没谁了,或许真应了那句“命由天定”吧。
三哥是1954年腊月出生的,那年赶上水灾,庄稼颗粒无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灾年的缘故,打从三哥呱呱坠地起,母亲对他就不怎么上心。三哥才刚生下第二天,母亲一心想着挣工分,好让家里能多些收入,便草草地把三哥包了包,随手扔在床上,就火急火燎地出门干活去了。
幸好啊,咱们隔壁住着的二奶奶是个热心肠。她惦记着母亲刚坐月子,怕有啥需要帮忙的地方,就过来看望。
这一进屋,可把二奶奶吓了一跳,只见床上用小薄被裹着的三哥,嘴唇冻得青紫,小嘴一张一合的,连哭声都没了。二奶奶心疼坏了,赶忙解开自己的大襟褂子,把三哥紧紧搂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他取暖。等母亲回来,二奶奶气得脸都红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还撂下狠话,说要是母亲敢把这孩子折腾没了,她可绝不轻饶,一定要去告发。父亲回来得知此事,也把母亲狠狠教训了一番。多亏了二奶奶的及时搭救,三哥这才躲过一劫,幸运地活了下来。这些事儿,都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亲口跟我们讲的。
1982年春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拍了张全家福。照片里,一家十四口整整齐齐的,有父母亲,大哥一家四口、二哥一家四口、三哥三嫂,还有姐姐和我。只是岁月不饶人呐,照片放久了,现在我、侄女还有大嫂在照片里的影像都有些模糊不清了,不过,这张照片依旧无比珍贵,毕竟那是父母都健在时的珍贵留念啊。
在三哥成长的路上,父母确实没为他操太多心,也没在他身上花费太多。就说三哥结婚、生孩子那会儿,父母统共也就花了200块钱,打那以后,三哥便独自在外闯荡,开启了他的拼搏之旅。他家儿子出生后,父母也没能帮上忙照顾,是姥姥、姥爷一手拉扯大的。换做旁人,心里指不定得多委屈、多有意见呢,可三哥却毫无怨言,豁达得很。
父亲在世的时候,三哥不管寒冬酷暑,年年都雷打不动地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咱们江淮这边的冬天,又湿又冷,三嫂这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哪能适应得了呀。后来,三哥就把探亲假改到了暑假,可谁知道,夏天闷热得像个蒸笼,滋味也不好受呐。但三哥不在乎这些,他心里就惦记着回家团聚,每年必定回来一趟,这份心意,着实让人感动。
1987年,父亲不幸去世,操办丧葬费的时候,三哥主动站了出来,说自己要多承担一些,毕竟大哥二哥都在农村,收入有限,手头不宽裕。办完父亲的后事,三个哥哥聚在一起,仔细商量起我和母亲往后的生活安排。
那时的我,还在读高中,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最后,大家商定,大哥二哥负责我和母亲平日里的粮油供应,我的学费则由三个哥哥平摊。三哥还额外贴心地表示,每个月会给母亲15块钱的生活费,而且时不时地,还会单独给我些零花钱,让我能买点喜欢的小物件。
本想着我能考上大学,给家里争口气,可命运弄人,高考的时候,我差了15分,遗憾地名落孙山。母亲满脸愁容,大哥二哥的经济状况也很拮据,思量再三,我决定放弃复读,外出打工挣钱,帮衬家里。三哥得知我的决定后,心急如焚,接连给我写了好几封信,苦口婆心地劝我,说读书才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让我千万别放弃。
可那时的我,年轻气盛,铁了心不听劝,后来在姐姐的介绍下,进了城,开始了打工生涯。如今回想起来,要是当初能听三哥的话,去复读,说不定现在的日子就大不一样了,也不至于都快60岁了,还在外面漂泊不定,为挣那点养老钱辛苦奔波,可这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呀。
母亲在世的时候,三哥常常往家里跑,有时候是出差路过,顺道回来看看;有时候则是专门抽出时间,轻装上阵,就为了能多陪陪母亲和我。他每次回来,都会拉着我和母亲的手,情深意切地说,往后他心里就只装着我们这一老一小了,其他人都不重要。
说实在的,母亲晚年能过得那么舒坦、那么幸福,八成得归功于三哥呐。他在经济上全力支持母亲,每年给母亲的生活费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逢年过节的时候,不光大包小包地寄来各种包裹,里面装满了好吃的、好用的,还会额外附上一笔过节费,让母亲手头宽裕,能随心买点喜欢的东西。
这背后,也多亏了三嫂通情达理,要是没有她的支持与理解,三哥就算有心孝顺,恐怕也难以实现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