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高平省成为解放军进攻的首要目标。面对越军在交通要道的重兵布防,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审时度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派41军121师、123师加强军坦克团实施扣屯穿插。然而,由于缺乏山岳丛林作战经验,加之通信受限、后勤补给困难,解放军在穿插过程中遭受重创。特别是123师在2月下旬的战斗中,不仅出现部队分散、指挥失联等状况,还在一次接粮行动中损失惨重。但最终,在许世友坦克穿插战术的运用下,解放军顽强作战,于3月中旬占领扣屯,共歼敌2898人,成功切断了高平省越军的南逃之路,为高平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高平攻势 许帅显身手
1979年初,中越边境局势日趋紧张。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战,广西边境成为战役打响的重点区域。
作为与中国广西接壤的越北重镇,高平省地理位置特殊,军事价值极高。该省北面有朔江、坂洋、茶灵,东北面有那嘎、光头、重庆,东面有广渊、下琅、复和,东南面有东溪、七溪,西北面有通农、河安,西面有班庄、班英、扣屯,西南面则有纳隆、魁里等重要战略要地。
越军对高平的防御部署早有准备,他们深谙各个关键战略点的重要性。越军指挥部将主力部队布置在纵深交通要道上,重点加强了高平以北和以东地区的防御力量。
在这场即将打响的战役中,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临危受命,担任前线总指挥。许世友出身军人世家,年少从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军事经验丰富。
战前,解放军在许世友的指挥下完成了详细的作战部署。他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命令41军122师向朔江发起进攻,123师368团进攻茶灵。同时,其他部队也配合对高平东部、北部、南部地区展开进攻。
这样大规模的正面进攻行动,实际上是许世友的一个巧妙布局。他的真实意图是吸引敌人主力注意力,为后续的穿插行动创造条件。
在正面战场牵制越军的同时,许世友派出41军121师、123师,并配属军坦克团和军区的水陆坦克部队,准备向班庄、扣屯方向实施穿插。这一战术安排的目的是形成对越军的合围之势。
许世友的这一决策具有开创性意义。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使用大规模坦克穿插作战,这是越军始料未及的战术创新。他认为,只要打通穿插通道,部队一天之内就能抵达作战目标。
扣屯在高平省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许世友给123师下达了明确的作战任务:直插扣屯,协同友邻部队进击敌364师师部。指挥部要求部队必须在总攻发起后7小时内进入扣屯,切断高平敌人的撤退通道。
为确保穿插作战的成功,许世友特意调配装甲部队进行支援。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他善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军事智慧。他深知,在山地丛林作战中,坦克装甲的突击力量将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由于解放军缺乏在越北山岳丛林地带的作战经验,加上地形复杂,通信不便,许世友的这一战术构想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战略意图,指挥各部队稳步推进作战行动。
穿插路艰险 战士血铸魂
1979年2月19日,123师接到穿插扣屯的命令。这支队伍仅有两个步兵团,还要担负阻击原平、太原方向援军的任务。
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踏上了这条未知的征途。沿途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部队的行进速度远低于预期。
为了确保行动的隐蔽性,123师先遣队关闭了电台。在休息时也极少开启通信设备,这导致许世友无法及时掌握部队的具体情况。
2月20日下午,指挥部下令361团从安乐地区向扣屯方向推进。师部根据地形特点,决定兵分两路,命令该团部和2营从809高地出发。
当时1营和3营已经失去联系,团部不得不带领2营先行。两支部队刚抵达那吕地区,就遭遇了越军的突然袭击。
激烈的战斗中,团指挥部和2营被迫分散。这场遭遇战造成团长以下11人伤亡,副师长以下36人伤亡的惨重损失。
部队边打边撤,最终退回到北朗地区。直到2月22日,361团各部才得以完全会师,此时许世友立即下令部队就地待命。
与此同时,362团也在向扣屯方向挺进。2月21日19时,该团2营在班俊地区与越军展开激战,歼敌20余人。
这支部队此前已经连续作战5个昼夜,断粮两三天。战士们顶着饥饿和疲惫,仍然坚持战斗。
短暂整顿后,362团继续沿公路前进。2月22日凌晨3时30分,部队抵达扣屯地区,却遭到了越军的猛烈火力打击。
起初部队误以为是友军,没有立即还击。待确认是敌人后,部队被迫后撤。
当日9时,师部派出362团1营和367团6连前往接应。然而由于组织失误和信息混乱,支援部队不仅未能及时与2营会合,反而遭到了越军的又一次阻击。
这次战斗中,副团长壮烈牺牲,营长身受重伤。通信设备被摧毁,报务员牺牲,部队彻底失去了与大部队的联系。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部队不得不分散转移,就地组织防御。直到22日友军支援到达,这支部队已经伤亡惨重:46人受伤,21人牺牲,85人失踪。
穿插部队的通信受限,给战场指挥带来了巨大困难。各路部队只知道相邻友军的情况,对其他区域的战况一无所知。
由于是秘密穿插行动,部队不能随意开启电台通信。这种情况导致很多重要战情无法及时上报指挥部。
侦察能力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部队往往是打到哪里才能了解哪里的敌情,无法对战场形势进行全面掌握。
在这片陌生的山岳丛林地带,战士们经常迷失方向。部队在躲避敌人袭击时常常陷入混乱,只能依靠直属部队互相照应。
许世友创新性地在这种复杂地形中使用大规模坦克穿插。但由于部队缺乏步坦结合作战经验,这一战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扣屯血战烈 军民齐奋进
2月22日,随着121师和123师取得联系,扣屯战役进入了新的阶段。指挥部重新调整了作战任务,命令123师367团2营在高地构筑防御工事。
362团接到命令,立即占领了扣屯岔路口公路两侧的制高点。部队一边加强工事建设,一边组织兵力,当晚就成功攻占了扣屯岔路口。
控制要点后,362团于23日开始在扣屯和郭梅地区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为后续占领扣屯其他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前沿阵地的支撑,后续部队的进展总体顺利。但362团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兵力分散导致后勤补给困难。
当时,361团距离扣屯有十公里,363团更是在220公里之外。这种分散的部署不仅增加了物资弹药运送的难度,也使得部队间难以互相支援。
362团多次向上级请求与363团会合,但都未获批准。作为穿插部队的排头兵,362团必须坚守阵地,为后续作战提供情报支持。
在班俊地区,部队发现了一处粮库。22日下午,指挥部立即组织送粮队前往扣屯,总算解决了362团官兵的给养问题。
然而,363团的补给行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月24日,该团派出3个连队前往班俊接运物资。带队领导疏于警戒,导致部队遭到越军的伏击。
补给队伍在狭窄的公路上被敌人火力压制,队形拥挤无法展开。带队首长在战斗中牺牲,部队一时失去了指挥。
虽然运粮队的前后都各有一个排的兵力警戒,但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部队陷入了混乱。团部虽然听到了激烈的枪声,但因为刚在扣屯站稳脚跟,不敢贸然出动支援。
这次伏击战的代价极其惨重:接粮队184人中,103人牺牲,41匹军马损失。虽然最终击退了敌人,但我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伏击事件之后,部队大大提高了警惕。指挥部决定将兵力集中在扣屯的公路交汇处。从21日到28日期间,361团、362团3营、363团等部队陆续进驻扣屯。
在扣屯,123师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部队抓紧时间补充新兵,补充弹药,并将350多名伤员安全转送回国。
到二月底,除了炮兵群和那加地区的部队外,123师的主力已经全部集结在扣屯。从28日开始,部队加紧构筑防御工事,同时对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清剿行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