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胜利撤军声明,解放军各部队陆续北撤。然而,越南312师却将这一历史性时刻视作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高平市纳隆地区,这支号称战斗力仅次于308师的越军精锐部队,妄图凭借其在抗美战争中屡试不爽的山地游击战术,对执行断后任务的解放军121师发起尾随偷袭。面对这支不断骚扰的敌军,41军副军长毛余立即做出决断:以炮兵团为依托,集结3个步兵团形成合围之势,给这个自诩"山地之王"的越军312师当头一棒。在这场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收官之战中,越军312师配属的183团损失惨重,团部被端,1000余人伤亡,最终无力再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地作战的不倒神话

1950年,越南军队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部队,这就是后来声名赫赫的312师。这支部队凭借着在山地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在越南陆军中崭露头角。

在抗美战争期间,312师依靠灵活的战术和娴熟的山地作战技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战绩。这支部队因其在山地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被越军内部称为"战胜师",在整个越南陆军中的战斗力仅次于308师。

随着战事的发展,312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作战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山地地形优势,采取小规模、高频次的突袭战术,在与敌军的周旋中占据主动。

在长达数年的作战经历中,312师不断完善其山地作战体系。这支部队擅长将整体力量分散成小股部队,灵活运用游击战术,让敌人难以抓住其主力。

312师的战术特点在于巧妙利用地形地貌。他们常常在山地密林中设伏,等待时机发动突然袭击,给敌人造成极大困扰。

这种作战方式在抗美战争中屡试不爽,为312师赢得了"山地之王"的美誉。他们创造的战术被越军视为制胜法宝,在军内广为推广。

到1979年,312师已发展成为越军最具代表性的山地作战劲旅。他们的指挥员大多经验丰富,基层士兵也都受过专业的山地作战训练。

这支部队配备了专门的山地作战装备,包括轻型火炮和便于携带的通信设备。这些装备让他们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快速机动,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312师下辖的作战单位中,尤以183团最为精锐。这支团级部队是312师的尖刀,常常担任重要战役中的先遣任务。

183团的战士们都具备娴熟的山地作战技能。他们能够在夜间准确判断方向,在密林中悄无声息地穿行,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

1979年初,当中越边境战事爆发时,312师正驻扎在太原市一带。这支部队的存在,让越南军方充满信心。

在越南军方的战略构想中,312师将成为应对中国军队的一张王牌。他们相信,这支"山地之王"能够在山地战场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撤军伊始暗潮涌动战云密

1979年3月5日,一纸撤军命令传遍中越边境战线。这道命令意味着,中国军队将结束为期近一个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在这条绵延130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29个陆军师的将士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撤离。战场撤退不同于一般行军,每一个制高点、每一座桥梁、每一处战略要地都需要严密布防。

41军121师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担任军部断后任务。这支在解放战争时期就以"塔山守备英雄团"闻名的部队,此时驻守在高平市区。

就在中国军队开始调整部署时,越南方面也在暗中行动。越军最高统帅部认定,这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时机。

黎笋集团迅速调动了尚未参战的312师,命令这支精锐部队从太原地区北上。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趁中国军队撤退之际,吃掉121师这支断后部队。

高平市北部的纳隆地区成为了这场较量的主战场。这里有一座长65米、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是横跨水口河的关键通道。

纳隆桥北侧约300米处,耸立着一道由21座山头连成的山脉。这片区域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是理想的伏击地点。

为了抢占先机,312师派出了其配属部队183团轻装前进。这支越军精锐需要穿越150公里的路程,抢在121师主力抵达之前占领纳隆桥北侧高地。

3月7日,战局开始发生变化。121师主力开始从高平市区向扣屯地区转移,而越军312师的186炮兵团已经进入了高平市。

越军采取了他们惯用的"鬼火战术"。每到夜幕降临,他们就分散成3到5人的小组,不断对121师的前沿阵地发动骚扰性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186炮兵团持续对121师在扣屯地区的阵地实施炮击。入夜后,越军又集结了此前在高平市的残余部队,对中国军队发起零散袭扰。

越军的战术特点十分明显:避开正面交锋,利用地形优势和夜色掩护,使用射程较远的60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实施打击。他们就像一群蚊子,让人防不胜防。

121师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局面。派出步兵反击时,越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派兵反击,又让越军越发猖狂。

当121师的炮兵部队向南还击时,越军312师的炮兵立即撤离阵地。等121师停止炮击,越军又立即开火反击,陷入了一种打不着、抓不住的被动局面。

这种情况下,继续派出主力部队南下追击已经不切实际。41军副军长毛余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围歼纳隆北部的越军183团。

这个决定标志着一场新的战役即将展开。这不仅是对越军"鬼火战术"的反制,更是要给这支号称"山地之王"的312师一个深刻的教训。

兵临纳隆战火弥天黄沙

3月22日的高平战场,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上午9点,121师炮兵团和362团一部对南面的越军312师186炮兵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一举动暂时稳住了战场南线。

夜幕降临时,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悄然展开。当晚10点,121师361团2营担任主攻任务,配属了团直属2个82无后坐力炮兵排、1个师直属侦察排、1个重机枪连和1个炮兵侦察分队。

这支突击部队趁着夜色,从扣屯地区快速北上纳隆桥一带。同时,362团1营采取轻装前进的方式,翻山越岭秘密潜入魁里地区。

363团1营也没有闲着,他们悄无声息地穿插至纳溧一带。41军副军长毛余还调来了150师449团,让他们在容博地区设置警戒。

这样一来,41军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1个团和3个营的兵力,将盘踞在纳隆北部的越军183团团团围住。

到了晚上11点,留守扣屯地区的师指挥部开始行动了。他们在阵地南面埋设地雷,在道路上挖设反坦克壕沟,设置了必要的障碍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指挥部梯队立即撤出扣屯阵地,向纳隆北部集结。整个行动快速而隐蔽,没有惊动敌人。

3月9日清晨6点,战斗拉开帷幕。361团2营6连在纳隆桥北侧发现了3处越军阵地,立即引导炮兵团展开覆盖射击。

数百发炮弹呼啸而下,将越军阵地砸得天翻地覆。2营抓住战机,发起猛烈进攻,仅用4个小时就控制了纳隆桥北侧的小型山脉。

炮兵团紧随其后,迅速占领纳隆桥北侧山脉各个制高点。居高临下的态势,让121师在战术上占据了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