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4日,在毛主席决定前往重庆参加谈判之后,26日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的政治局会议与23日召开的政治会议,决定了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事项。
在8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中,中共对国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体结论是:美苏不会直接军事介入中国国内的问题,但是在政治上美苏都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由于国民政府是当时认可的中国领导政府,苏联在直接介入时,会有些顾虑。
基于上述分析,毛主席决定去重庆谈判,表明中共对和平的态度,同时,此次政治局会议上,也增选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毛主席去重庆期间的工作,由刘少奇同志代理。
26日的政治局会议的议题则不同,这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决定到重庆参加谈判,所以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谈判的筹码和底线。
会议最终决定,在谈判过程中,让步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出广东至河南一线的根据地;第二步,让出长江以南的根据地;第三步,让出长江以北的根据地。当时还做过最坏的打算,即上述三步退让,国民党如果还是要咄咄逼人,甚至做过放弃东北的打算(一开始没用抢占东北)。
中共做出这些让步,但是也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陇海铁路以北到外蒙古一线,这个区域的根据地一定要保留,且要占据优势。这一片区域的根据地包含: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冀热辽、山东等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本身又是我军当时实力最强的几个根据地,而在这些地方,国民党军队则基本没有。
可以说,这次会议决定的底线和让步,一方面保证了我军的基本实力,一方面也给了国民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在谈判中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是带着诚意来进行的谈判。
虽然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也不代表国民党就一定能同意,存在谈崩的可能,而对一旦谈崩了会出现的结果,毛主席也做了一定心理准备,他会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党历史上除了何鸣事件,还没有随便交枪的事。如果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可见毛主席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还是有一定心理准备,同时他也告诉在场的人员,如果出现了紧急情况,共产党的军队不能投鼠忌器,要敢于斗争,不能缴枪顺从国民党的安排。
在全国的战略区中,毛主席感觉到了东北的不一样,由于当时我军对东北的情况知之甚少,所以对于东北的局势只能预测和估计,即使这样毛主席,依旧做出了“大有文章可做”的判断。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远见和眼光超群,东北的情况,的确与毛主席所言大有作为。
两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确定了前往重庆的“洗脸行动”,第二次明确了我方谈判的筹码和让步的策略,为重庆谈判期间我方的谈判确定了方针。这两次政治局会议,对后来的时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制定奠定了基础。
政治局会议之后,毛主席为了保证全国解放运动的继续展开,对人事方面和军事方面又有哪些布置和安排,这个我们下期再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