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瞄了一下书架,看到了叶老师的《迦陵诗选》,心生一念,手头这本书看完,就看这本书吧。今天,在一个群里,看到朋友发了一句话“叶嘉莹先生去世了。”眼睛突然一热,前天还看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央视播放,今年也是先生百岁,心中五味杂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叶先生领我进古诗词吟诵的大门,也是叶先生让我领略到诗意生活与诗的力量。

叶嘉莹(1924-2024),女,号迦陵。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教授诗词课程。后赴北美任教,为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回国,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担任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作品收入在《迦陵诗词稿》中,另著有《唐宋名家词论稿》《清词选讲》等。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一生,是伴随诗词的一生,诗词成就了她,她也承续了诗词传承之路。她也是最好的学生。先生的老师顾随讲课,她一字不落地记下,前后有八大本笔记,此后的50年,笔记一直带在身边,从中国台湾,到美国,到加拿大,一直没有如珍宝怀着,如护诗心。

从先生这里,我知道契入诗歌,乃生命的感发,是诗心的兴发感动。

她的大半生颠沛流离,遭遇很多苦难,她说是“诗词救了她”,如今,也是她救了诗词,很多爱诗词的人,总会遇到这位“叶嘉莹”先生。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她把悲伤含藏在心里,继续她的工作。

中国是个诗意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诗歌抚平这个民族的诸多伤痛,“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年先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的一生,献给了诗歌事业。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致敬!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这是诗歌带个一个生命最坚定和温和的力量。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今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个日子,我们仰望明月,会记得她,“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