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2024年度
“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落幕
华师共获特等奖1项
一等奖2项 二等和三等奖各4项
其中获得特等奖的项目为该赛题第一名
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得擂主的高校
在该赛事中取得新突破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本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发布56个选题,共吸引2.7万余人参加,共有6500余件参赛作品,最终来自全国410余所高校和企业的195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本次“揭榜挂帅”共56个赛题,各赛题有5个特等奖,特等奖第一名项目为该赛题擂主。经资格审查、作品初审和终审决赛等环节,拟授高校参赛团队特等奖280个(含“擂主”)、一等奖332个、二等奖376个、三等奖426个。
华师学子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其中人工智能学院“集智融合——红外微波多源信息精准识别”项目获得由中国航天工科二院二十五所发榜的“基于微波红外空间小目标融合探测技术研究”比赛方案擂主,且为广东省唯一擂主,实现学校在赛事中的新突破。
自2024年4月发榜以来,学校广泛动员华师学子参与,共有58件作品、500余名学生参赛,其中17个项目进入终审决赛。赛事开展以来,学校做好“学校+学院”的备赛支持体系,联合各学院组织多次赛前宣讲,对终审决赛项目开展项目展示、答辩技巧以及PPT设计等多方面培训,为各参赛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
青春揭榜展风采
挂帅争先显英姿
让我们一起看看
优秀参赛者们的风采吧
获奖队伍介绍
特等奖、擂主队伍
竞榜选题:“基于微波红外空间小目标融合探测技术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集智融合——红外微波多源信息精准识别
项目负责人:李泽涵
项目成员:王瑞棠、董振宁(陕西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曾碧卿
推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简介:目前,微波雷达和红外成像在军事、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基于红外传感器和微波雷达传感器的不同优势,针对弱小目标检测识别的难点,本课题采用微波雷达和红外并列式的融合处理策略,即微波雷达、红外分别采用独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完成目标识别,然后通过合适的空间一致性校准策略,进行目标空间一致转换,最后采用决策级的逻辑融合判决完成目标的融合识别,有效提高了红外小目标的识别精度。
一等奖队伍
竞榜选题:“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治理路径——以网络平台的责任内容及义务边界研究为中心
项目负责人:李雨茵
项目成员:张露文、杨杨、曾采琪、田泉雅、刘滢、董文杰、钟幸醍、万晶心
指导老师:郑鹤瑜、于刚强
推报学院:法学院
项目简介:数字时代下,技术发展赋能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暴力信息风险与日俱增。网络平台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在治理中扮演着"守门人"的重要角色,研究平台在网暴信息治理中的责任内容及义务边界是关键所在。因此,团队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法、田野调研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平均用户量高达6亿主流平台收集、分析调研数据,挖掘治理困境,并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的研究范式,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治理建议。
竞榜选题:“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综合治理:法律规制与技术监管的双轮驱动
项目负责人:吴润潮
项目成员:刘鑫萌、郑希琦、赵悦希、陈可心、董杰涛、张正、白桐源
指导老师:王燕玲、梁晓霞、阳庚德
推报学院:法学院
项目简介:在互联网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空间的逐步延伸正悄然为社会带来网络暴力信息侵扰之危机。网络暴力信息的产生传播频次伴随着网络平台发展而愈演愈烈,其不仅严重损害信息指向人的私权,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公益。基于此,本课题组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融合法学、网络与新媒体、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建构起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法律规制与技术监管路径。
二等奖队伍
竞榜选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故障分析及提前预警策略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数字化安全监管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状况及故障分析对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欧阳文锐
项目成员:叶力淇、古书怀、张君悠、彭雨彤、朱兴国、廖梓扬、卢智聪、黄凯杰、谢俊
指导老师:王婧、袭奇、徐清振
推报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动力电池热失控及运行异常引发的安全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故障识别技术,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故障诊断与预警方案。团队优化现有算法,实现了对不同故障模式的精准识别。创新性提出了相关预警模型,对电池运行数据进行动态建模和提前预警,准确率和预警精度显著提升。该研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预警晚、精度低、识别少”的痛点,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推动了新能源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推广,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竞榜选题:“毫米波云雷达非气象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非气象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刘富仁
项目成员:廖俊深、彭馨、李幸龙、黄润润、何礼泉、姜沚峤
指导老师:陈晨
推报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旨在探索毫米波云雷达在非气象目标识别中的潜力。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识别算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非气象目标的特性进行建模与分类,实现对目标类型的高精度识别和区分。研究主要包括雷达回波数据的特征提取、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应用以及非气象目标的智能分类方法设计,显著提升了目标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成果不仅可应用于航空、气象等领域,还对提升毫米波雷达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雷达技术的多场景拓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竞榜选题:“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基于网络平台主体的法律与技术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林烁
项目成员:龚士微、罗绮琦、曾崧、史册、刘津爽、郝迪
指导老师:傅承哲
推报学院:法学院
项目简介: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网络暴力现象频发。传统的“法律规章+行业自律” 模式力不从心、互联网主体忽略、信息界定难、标准模糊、勘探机制缺失、技术预防成本高昂等问题凸显。本研究以网络平台为核心主体,结合多学科研究范式,通过技术手段挖掘网暴信息治理的创新技术工具,通过法学视角分析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通过社会调研探讨平衡多方利益的法律与技术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
竞榜选题:“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数字阅读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基于8266份样本和网络多点民族志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陆敏睿
项目成员:梁小雨、高佳瑜、童紫葳、陈尚武、李泳利、吴雨涵、朱荧
指导老师:魏则胜
推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简介:技术革新赋能文化传播,大众数字阅读逐渐成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项目以数字阅读用户为研究对象,聚焦“人—技”“人—文”“人—人”三对关系,采用一致性平行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揭示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中的多重伦理风险,并针对风险的表征与成因建构伦理规范、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构建自由、正义、完善的数字伦理。项目将持续孵化现有成果,以期深化实践意义。
三等奖队伍
竞榜选题:“‘以竹代塑’新技术及新产品研发”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以竹代塑——绿色环保微指纹防伪技术新思路
项目负责人:王蒙恩
项目成员:喻与时、李铚、洪喜悦、李诗茹、丰柳、吴洁、谢昕炜、全锦欣、王晓静
指导老师:张振、刘佳鑫
推报学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项目简介:项目提出了一种从竹子中提取可生物降解材料纤维素纳米晶(CNC)制备防伪标签、实现防伪行业“以竹代塑”的新思路,研发了一种“以竹代塑”工艺流程和绿色环保微指纹防伪技术,具有技术成熟、稳定性高、创新性强等优点。团队制备的“以竹代塑”产品CNC防伪标签,可以通过四重手段进行验伪认证,具有绿色可降解、多级防伪和微观指纹纹理不可复制的优点,有望解决行业内防伪标签不可降解、污染大、不能实现完全防伪的痛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守护企业品牌,为增加社会公信贡献力量。
竞榜选题:“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做堪当大任的有为青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与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项目负责人:曾颖红
项目成员:王宇航、刘嘉纯、罗舒澄、葛静静、孔令媛、李朝彤、廖星宇、艾力·采复拉
指导老师:林晓凡
推报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于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与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重视青年自我成长与对乡村教育振兴认同感的培养。项目以大规模调研为基础,精准剖析青年参与现状及挑战;创新性地探索了思政教育、“政-企-校”协同等路径,旨在引导青年有效助力乡村教育;通过实践研究,提炼出了一系列可行策略与建议,旨在激励更多湾区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为乡村播撒知识与希望,为乡村振兴与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竞榜选题:“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由知向治: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 ——基于自动驾驶伦理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昊哲
项目成员:李家琦、何雨婷、林昌伟、田清扬、张家铭、郭泳珊、黄文彦、谭贻丹
指导老师:闫坤如
推报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从自动驾驶伦理风险认知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偏好,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公众的期望,从而指导未来的技术开发与改进,并为政府政策制定和技术管理提供支撑,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团队在34个省级行政区范围内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从交通参与者与技术治理主体两个维度对自动驾驶伦理风险认知开展研究,以期明晰公众关于自动驾驶伦理风险认知、探求切实可行的数字技术伦理风险化解路径、并提出中肯合理的政策建议。
竞榜选题:“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比赛方案
项目名称:技术暴政——算法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项目负责人:丘惠乐
项目成员:何诗倩(中山大学)、殷卓(中山大学)、欧阳卓炜(华南农业大学),陈仪、曾炜城、张嘉文、李天健(暨南大学)
指导老师:黄丹
推报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项目简介: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旁观者、受害者甚至加害者。网络暴力信息的蔓延不仅仅是人的问题,更是一种技术现象。本课题研究首次揭示了用户的共鸣机制与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加剧了网络暴力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最后团队提出了涵盖技术、社会、制度三个层面的创新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作为“揭榜挂帅”擂主团队
“集智融合”是如何备赛的
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专业基础和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集智融合——红外微波多源信息精准识别”团队以其卓越的表现荣获广东省唯一的擂主荣誉。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指导老师曾碧卿教授和团队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泽涵认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卓越的创新思维在比赛中尤为重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帮助我们理解问题本质,构建假设,高效解决问题。”他提到,科研是探索未知,需要熟练运用现有理论和技术,同时勇于尝试新方法,实现创新成果。
在项目研究中,由于题目所给的数据信息缺失,团队无法采用常规思路解题。但经过团队的思考和讨论,最终他们通过所给数据拟合得到关系曲线,利用已知的数据特征设计了新的思路,成功解决问题。在李泽涵看来,进行充分的赛前准备至关重要。“在正式参赛前,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比赛规则、评分标准以及往届优秀案例。”
融洽的团队协作也是成功的关键,李泽涵分享道:“每个成员都应该分工明确,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分享想法和反馈问题,“我们会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各司其职,有的同学负责算法实现,有的同学负责文案撰写,最后完整有序完成我们的项目。”
决赛答辩前一天晚上,团队在北航找了一间空课室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模拟答辩。“当晚在现场进行演练以及老师同学们的指导下,我们感受了真实的赛场氛围,对决赛当天的发挥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份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也鼓励未来的参赛者,要勇于尝试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有时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11月17日,在第十九届“挑战杯”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交流座谈会上,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曾碧卿教授作为全场唯一一位指导老师代表,分享了他指导学生团队的经验。在曾碧卿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研究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的基础理论,还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创新性技术方案。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成果展示,每一步都凝聚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汗水和智慧。
此外,曾碧卿还提倡不断创新思维,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重视与同行的交流,根据反馈调整研究方向与策略。“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勇于提出新的观点、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科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春擂台显锋芒
师生携手创新绩
增强科研本领
攀登学术高峰
不畏挑战,勇攀高峰
自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起,组委会设立特别竞赛单元——“揭榜挂帅”专项赛,并计入主体赛总分。专项赛秉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术,瞄准社会重大课题及现实问题,以“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面向高校和社会广发“英雄帖”,高校学生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团队打擂揭榜。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将“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平台,注重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育了一批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今后也将继续以“揭榜挂帅”专项赛为切入口,引导和激励华师学子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在科技创新中努力“挑大梁”“当主角”,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每次挑战都是成长的积累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赛正在进行时
即将选拔一批优秀作品
参加省赛和国赛
祝愿华师学子再创佳绩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来源丨校团委
采写丨钟烨
图片丨校团委提供
执行编辑丨金亦玲 许键雨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 | 投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