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提出5年超过英国,10年赶上美国,文件还要求国家计划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这个文件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
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一块2.9亩的小麦实验田里收获了3821斤小麦,这便是第一颗“高产卫星”。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后,各地的吹牛比赛达到了高潮。
6月14日,毛泽东接见了河南省登封县应举社社长崔希彦,崔希彦向他报告说:“应举社今年小麦每亩估计有150斤,全年计划平均每亩产粮800斤。”
毛泽东听后问道:“你们计划每亩产800斤,小麦每亩只能收150斤,还有600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800斤?”
崔希彦回答说:“完全有把握,而且争取超过。”
毛泽东又问:“都有哪些保证增产的有利条件?”
崔希彦回答说:“第一,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水利化;第二,今年积肥大量增加;第三,把低产作物改为高产作物;第四,我们合作社的每一个人干劲都很大;第五,今天毛主席亲自接见我们,给了我们宝贵的指示,我们回去一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就会变成我们增产的力量,全体社员的干劲就会更大,产量就会更提高!”
毛泽东听后大喜:“好哇!你们这五条都很对呀!不要很久,全国人民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再过一段时间,每人每年要平均有1500斤,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当年夏天,农业部公布了一批小麦高额丰产的县市和高额丰产田。主管农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谭震林随后公开撰文称:“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是成倍地增长。”
8月4日,毛泽东来到河北省徐水县视察,他问当地孩子吃些什么,孩子们咽着口水说:“吃饺子、烙饼。”县委书记张国忠向毛泽东报告说:“我们县现在平均一亩地可以产粮食2000斤,粮食已经吃不完了!”
毛泽东听后大喜:“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的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吗?”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对陪同的河北省委书记解学恭说:“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其实对于那些离谱的高产“卫星”,毛泽东也未必真正相信。这年10月,毛泽东来到湖北视察,他对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说:“许多事情看来怪得很,要就没有,或者很少,要就很多很多。过去9年粮食增加得很慢,老愁粮食不足,可是今年一年就增加了几千亿斤。”
毛泽东在湖北视察期间,他亲眼看到在亩产万斤的良田上,长出的稻子密密麻麻一棵挨着一棵,人上去都踩不倒。这样的“高产”结果,使毛泽东不得不信,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人民的热情行动,不能泼冷水。”但湖北“亩产万斤”的真实情况是:用“并田”的手段把十几亩地的水稻插在一亩地里,专门让毛泽东看的。
毛泽东相信高产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科学家都发表了文章,论证“亩产万斤”的科学性,其中就包括钱学森。1958年6月16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粮食亩产会有多少?》,文章中说:
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20多倍!
1958年1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武昌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把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锐叫到住处谈话,李锐问毛泽东:“您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村生活,怎么能相信一亩地产万斤、几万斤粮食?”
毛泽东回答说:“我看了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说只要多利用太阳能,一亩地可以打几万斤粮,我相信科学家的话。”
李锐长叹:“您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
“放卫星”的恶果在第二年就出现了,1959年春天,部分地区出现了饥荒。但困难毕竟是暂时的,在挫折面前经过反省,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纠正了种种错误做法,我国的农村经济很快得到了复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