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冯基善。清末入伍,辛亥革命之后,历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省督军和陆军检阅使等职。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倒戈反直,发动了北京政变。为什么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一员,却要发动推翻直系军阀统治、夺取北京政权的政变呢?对此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冯玉祥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思想上发生了变化,逐渐倾向进步;其二是因为冯玉祥与吴佩孚素有矛盾,冯发动北京政变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玉祥

二、孙中山的信徒

冯玉祥与孙中山的交往始于1917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时期。在1918年的护法战争中,冯玉祥在湖北武穴停兵不前,并两次通电北京政府,提议和平解决这场动乱。1918年3月4日,孙中山致函冯玉祥,赞赏其“热诚护法,努力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

1920年,冯玉祥率领部队从湖南常德移驻到湖北汉口,7月到达汉口后,冯玉祥向孙中山致书,表示“今欲追随,乞多指示”。9月,孙中山“特意派徐季龙,钮惕生二位同志带着书信来看望”。二人在冯玉祥处停留多日,三人交谈甚欢。之后,冯玉祥派他的秘书任佑民到广东去回访孙中山,并表示他将和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一道,把眼睛望着孙中山先生和他领导的团体,只要孙中山先生有需要,他必当尽力以赴。冯玉祥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中山先生的信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冯玉祥力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

1923年10月,马伯援向孙中山建议:“中国革命,尤其是北方革命,非他(指冯玉祥)不可。”孙中山则肯定了他的想法:“你的计划,有许多可行的。”此时,孙中山已经将冯玉祥视为推翻直系统治、在北方进行革命的最合适人选。1923年12月,马伯援即赴北京拜访冯玉祥,代孙中山向冯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冯玉祥当即给出明确的回应:“政府的兵力数倍于吾人,冒险盲动,终将失败,稍待则济,不必急急,我终将要革命的,请转语中山先生,及季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玉祥赠送中山

1924年1月,孙中山派孔祥熙将自己亲笔手书的《建国大纲》赠与冯玉祥,冯玉祥“环诵之余,见建国之方井然。因与胡笠僧、孙禹行二友作深刻研究,思有以实现之”,他还表示:“孙中山先生把他手写的《建国大纲》命孔庸之先生(即孔祥熙)送给我,使我看到了对革命建国的憧憬,益加具体化,而信心益加坚强了。”在北京政变中,冯玉祥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他所发动的政变,是为了拥护孙中山先生北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党叫做国民党,他的队伍就要叫国民军

孙中山本人也承认了自己在北京政变中所起的作用,他在1924年11月25日日本神户欢迎会上指出:“这回北京发生政治上的大变化,这回变化之中,有一部分是革命党的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在致冯玉祥的悼词中所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为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三、冯吴恩怨情仇

军阀之间处理关系的准则是是否符合个人利益,符合私利者为之,不合私利者反之。吴佩孚需要一个言听计从、毫无主见的属吏,冯玉祥需要一个宽宏大量、用人不疑的上级,二者的利益要求相去甚远,矛盾也不断地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佩孚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被任命为河南督军。但是吴佩孚对冯玉祥并不放心,为了牵制冯玉祥,他任命了刚刚与冯不和的宝德全为河南军务帮办。冯玉祥将宝德全秘密处决掉了,对外谎称宝德全被乱军打死。冯玉祥擅杀宝德全一事为冯吴二人的关系蒙上了第一层阴影。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吴佩孚试图向冯玉祥军中安插心腹,自己开列了职官名单请冯玉祥进行任命,冯玉祥对此十分气愤,坚决反对,吴只好作罢。但吴佩孚没有停止对冯玉祥的排挤和控制,他又命冯玉祥替自己筹集八十万军费,并要求之后每个月冯玉祥都要贡献二十万给自己,以此向冯玉祥施加经济压迫,从养兵的角度限制冯的发展。1922年10月,吴佩孚令其亲信以河南驱冯公民团的名义指责冯玉祥“空负知兵虚名,毫无济时谋略”、“坐拥重兵,只知剥民以肥己”,并以此为由指示北京政府撤免冯玉祥河南督军的职务,代之以自己的嫡系军官张福来。然后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冯玉祥调任北京,任命他为毫无实权和地盘的陆军检阅使。冯玉祥使出浑身解数,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才保住了自己的军队,但总归是失去了军队赖以生存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线中的冯玉祥

冯玉祥到达北京后,冯吴之间的矛盾也并没有因此而化解。在冯玉祥的军队无法自给的情况下,吴佩孚克扣了冯的军饷,使冯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冯玉祥只好求陆军总长张绍曾帮助解决自己的军饷问题,张绍曾把崇文门税关和京绥铁路局的收入拨给了冯玉祥,冯才勉强维持住了自己军队的运转。据冯玉祥自述:“非吴者逐,异吴者去,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一些不肯与吴苟合,不为吴所喜的部队都不免于粮匮饷乏。”到1924年北京政变之前,冯玉祥、吴佩孚二人的矛盾冲突已经十分尖锐了。而吴佩孚如果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胜张作霖,他的势力就会进一步扩张,假以时日,击败所有的对手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冯玉祥无法从吴佩孚的势力增长中得到好处,甚至会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乐于接受发动政变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冯玉祥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我们能在他身上看到两种很明显的思想冲突,一种是爱国爱民的思想,另一种是军阀思想。他既是一位渴望进步,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也是军阀统治集团的一员,具有维护其个人利益的一面。我们只有正确看待这两种思想以及双重身份在冯玉祥身上的缠绕、矛盾,才能比较全面的揭示出他发动北京政变的真实原因。

参考文献:

冯玉祥:《我的生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冯玉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致冯玉祥函》,《孙中山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马伯援:《我所知道的国民军与国民党合作史》,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孙嘉会:《冯玉祥小传》,北平戊辰学社,1933年再版。

(本文由杨欢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