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提出一则信息:

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发展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话一出,大家欢欣鼓舞,觉得燃油车又要火了,新能源车可能会“按下暂停键”…

然而,真是如此吗?很多人可能高兴得太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我相信大家不可能不会知道。

说白了,真要支持燃油车,那直接说“推动燃油车的发展”就好了。

根本没必要绕个圈子,用“内燃机技术”这么小众的词汇…

定位在“内燃机技术上”,其实背后有更深的逻辑!

更大的价值,或许在支持混合动力、增程式动力等多种形式的发展。

甚至在一些特殊工况下,内燃机还可以用于氢燃料和其他新型燃料的动力转化…

所以,“支持内燃机技术进步”,更多是为了多元能源车铺路,而不是为纯油车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支持内燃机技术的进步,更像是一种“技术备份”策略。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当下,纯电动路线依然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充电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长途续航焦虑等。

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可以保证在新能源车发展遇到瓶颈时,增程/混动提供足够的支撑,帮助汽车行业稳步前进。

这并不是在“按下暂停键”,而是在为未来多一种可能性做好准备。

所以,大家欢欣鼓舞的“燃油车要复苏”的判断,可能更多是一厢情愿!

说白了,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增程/插混技术远比传统燃油车优越。

且这种优越性,已经不是强一点半点了!

譬如同样是烧油,插混技术可以将油耗降到每百公里仅3升左右。

这样的表现是,传统燃油车根本无法比拟的…

更何况,这种车型还能用电,这在城市通勤中,更是大大降低了对燃油的依赖。

增程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于电池更大,它甚至可以在短途时纯电行驶,几乎实现“零油耗”;

而在长途行驶时,则通过增程器提供稳定的续航。

相比之下,燃油车不仅油耗高,使用成本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支持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对燃油车的影响其实很小。

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更多混动、增程车型的普及——而传统燃油车则逐渐失去市场。

因为消费者会发现,同样的价格或者稍高一点的投入,插混或增程车能带来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好的驾驶体验。

这种体验差距,正是传统燃油车走向衰退的加速器。

因此,越是推动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越是加速了传统燃油车的边缘化进程。

简单点说就是,以前没有发动机电子功率控制系统(EPC)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时,纯油车的油耗分分钟到百公里20个,根本降不下来。

现在有了这些电子系统,电力输出后,才能做到精准控制喷油,让内燃机维持在相对高效的运作状态。

但即便如此,这种小范围的电力优化,已经到底了,基本没有空间了。

真正能继续大幅度提升油耗表现的,只有混合动力模式了。

因为混动技术之所以更高效,是因为它能够在燃油车的弱势场景下(例如起步、红绿灯等待等低速工况),利用电力进行介入;

而在高速巡航时则切换为纯油驱动,从而让内燃机始终保持在最佳功率区间运行,达到节油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传统的纯油车,内燃机的热效率就在那里,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突破这个物理极限。

说到底,纯油车的时代已经见顶,继续挣扎也无济于事。

唯有转向混合动力或者其他多元能源形式,才是内燃机技术真正的出路。

这是我们不愿承认,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依旧不认可,会举出一堆例子。

但这些观点并没什么用!

因为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一样:

你“结实耐用,待机时间长”诚然很牛——但其他短板太短,一样难敌时代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