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周恩来在批陈整风汇报会议上曾经说:“这件事情,是毛主席经常讲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听到,主席不总是拿这个古人的事(指宋太宗评吕端)来比喻吗?”……就是说,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要不是毛主席出来制止,那个局势就很坏了。……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这里说到的,就是叶剑英和毛主席在长征中共同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1935年9月初的巴西,毛主席焦虑地凝神眺望远方。几天来,中央三令五申要张国焘率左路军向北靠拢,张国焘却在阿坝按兵不动,甚至提出要右路军折头南下。一、四方面军会合以来的争执,至此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莫非会有什么变故?此刻,叶剑英参谋长推门疾入,将一份电令交给了毛主席。
叶剑英是从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赶来的。指挥部正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兴致勃勃地讲着话。机要员推门进来,将一封电报递给陈昌浩。陈昌浩顺手接了过来,放在一侧。叶剑英上前拿过电报,急看一遍,感到事关重大,便借故离开会场,向中共中央驻地跑来。这封电报是张国焘打给陈昌浩的,命令他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其用意显而易见。
毛主席看完电报,立即用铅笔把它抄下来,并嘱咐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务必提高警惕,以防意外。叶剑英迅速跑回前敌总指挥部,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幸好未引起与会者的注意。
毛主席立即与张闻天、博古等紧急磋商。大家一致同意,为了执行党的北上抗日决议,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央决定率红一、三军团迅速离开巴西。
为了避免过早暴露意图,毛主席先到前敌总指挥部陈昌浩、徐向前那里商量。他先走到徐向前住处,站在院子里询问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主席要他早些休息,便告辞了。
毛主席又走到陈昌浩那里。陈昌浩说:“张总政委来电要南进。”毛主席当即说:“既然要南进嘛,中央书记处要开一个会。周恩来、王稼祥同志病在三军团部,我和张闻天、博古去三军团司令部就周、王开会吧。”陈昌浩没有多想,便同意了。
毛主席一行很快赶到三军团驻地,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确定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立即北上的方针。脱离险境的准备工作立即迅速而秘密地展开了。
与此同时,叶剑英秘密来到前敌总指挥部作战科,找到副科长吕继熙(吕黎平),要来当时唯一的一份十万分之一的甘肃省地图,以为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北上急用。
毛主席在离开巴西之前,考虑到叶剑英的安全,曾经特地通知他以到三军团参加直属队会议的名义,迅速离开前敌总指挥部。叶剑英考虑到全局的利益和军委纵队同志的安危,决意要和军委纵队一起走。怎样才能把军委纵队安全带走?叶剑英急中生智,决定利用张国焘南下的电报,以打粮准备南下为由,得到了前敌总指挥部的同意。
9月10日1点30分左右,叶剑英悄悄起床,披上大衣,从床下的小藤箱里取出那份甘肃省地图,走出前敌总指挥部驻地——喇嘛庙。他碰到军委秘书长肖向荣,便把地图交给他,并交代说:“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你千万要管好!”临出发,他发现手枪没有带,便立即返回大殿,赶忙拿了左轮手枪,便急促上路。
叶剑英和军委纵队从潘州赶到阿西,见到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毛主席非常高兴,说:“哎呀!剑英同志,你出来了,好!好!现在情况紧急,我们不能在此停留,应立即向俄界前进,与一军团会合。”
这次遇险,毛主席久久不能忘怀。他多次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67年毛主席还对周围的人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边说边摸脑袋)就没有这个了。”这件事情,为毛主席与叶剑英的关系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1941年2月2日,叶剑英从重庆南方局调回延安。
毛主席立即在杨家岭会见了叶剑英。叶剑英详细汇报了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政府交涉情况,并把周恩来给中共中央、毛主席的信,以及邓颖超给毛主席的照片交给他。毛主席同叶剑英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并在当晚致电周恩来:“(一)剑英本日上午10时抵延,畅谈5小时。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二)小超同志照片收到,敬谢。”这个电报,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周恩来、叶剑英等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关注和评价。
毛主席十分欣赏叶剑英在参谋工作方面的领导才干,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当时的根据地,星罗棋布,四面八方。为了使最高决策层及时掌握全局动向,叶剑英上任不久即建立了军委一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定期汇报制度,组织出版《作战周报》和《一月军事动态》。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关键阶段,他又组织力量成立资料研究室,收集、整理国际战况,研究国外军事名著,并出版了《国际资料》。毛主席看了这些材料,大加赞赏,说这样做“大有帮助”。
叶剑英请示毛主席同意,组织“各路诸侯”到王家坪,共同研究对敌斗争情况。这种做法,很像医学专家对疑难病症的“会诊”,引起“各路诸侯”的浓厚兴趣。当时,上至朱德、刘伯承,下至分兵把关的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陈赓、罗瑞卿等都先后前来参加,大家畅所欲言。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在这种新局面下,侵华日军主攻方向将有何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将如何发展?毛主席责成叶剑英组织力量研究这些问题。在参谋人员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日军可能乘人之危,配合德军,北上进攻苏联;另一种意见认为,日军南进的可能性更大,谋取在东亚、南亚“以战养战”。叶剑英归纳大家的意见,上报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准备,虽然要预计到日军北进、南下两种可能性,但是当前的侧重点应该是对付日军南下。这一分析,已为日后的战争进程所证明。
1943年六七月间,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毛主席积极采纳叶剑英的建议,导演了一出“现代空城计”。
当时,蒋介石、胡宗南围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共四五十万人,而边区部队不过只有三四万人。叶剑英反复考虑退敌之策,感到光靠我们的军事力量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在当时是难以办到的,必须采取以智胜敌的办法,破例使用我们掌握的军事情报,公开揭露国民党的进攻阴谋。不过,公开揭露,可能给我们的情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叶剑英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又专门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
毛主席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批准新华社详细公布国民党军队调动情况,并为《解放日报》撰写了《质问国民党》的社论。随后,延安召开数万人大会,通电全国,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内战阴谋。
蒋介石见事情败露,只好授意胡宗南致电朱德,表示:“敝部换防,请勿误会。”胡宗南的亲信、机要室主任也被撤职。
这场精心谋划的内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破产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