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短剧已成为兼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网络文艺形态。如何助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激发微短剧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期大家谈刊发3篇专业人士稿件,与读者一起探讨。
——编 者
走精品化创作路线
沈 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也为微短剧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以江苏苏州为例,从刺绣、昆曲、评弹等文化元素到古街、园林等苏风雅韵,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内容创作的沃土。微短剧“短平快”的叙事方式,具有轻量化传播优势。文化特色与传播媒介相结合,共同促成了苏州微短剧的异军突起。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聚焦苏扇的非遗传承与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制作播出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展现了苏州魅力,带动了文旅消费,让传播声量转化成了发展能量。
微短剧“上星”“出海”,有力彰显其市场潜力、商业价值。微短剧,应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无论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强做优内容。坚持内容为王,走精品化创作路线,应成为微短剧必须坚守的原则。
主流媒体进入微短剧领域,不仅为行业发展注入动能,也丰富了自身的业务形态,是一场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以“微短剧+文旅”为出发点,向“微短剧+非遗传承”等方向拓展,必能在共探、共创中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
用专业评测来引导
阚 平
当前,微短剧在推进文艺创新发展、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导向为魂,推崇什么样的内容和价值观,关乎行业生态和商业循环的走向。若只关注点击量、收视率,显然不利于微短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鉴于此,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牵头构建了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力求从价值取向、审美取向、认知取向等多个维度,客观全面展现微短剧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突破和成效。目前,“繁星指数”已发布两期“微短剧+文旅”专项评测成果,助力文旅微短剧创作提质升级。以专业化评测为辅助,做好创作指导与价值引领等工作,将助推微短剧在内容生产和产业培育方面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微短剧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题材同质化、剧情套路化、人设模式化等问题。我们相信,一套体现主流价值、契合传播特点、彰显带动效应的评测体系,能发挥牵引器作用,助推行业驶入专业化、精品化的快车道。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
促中国故事“出海”
微短剧是当前最具活力、最受关注的文化新业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市场价值,成为引领潮流的文化新动向、新业态。
近年来,陕西西安的微短剧产业快速崛起,今年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设微短剧单元,启动了以微短剧为载体的“青连丝路——丝绸之路国际青年影像交流计划”,旨在进一步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群体的交流互动,讲好中国故事、丝路故事。以微短剧为代表的微影像,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增长极。
关注微短剧、研究微短剧,高校责无旁贷。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发起者,西安交通大学顺应微短剧“出海”趋势,积极搭建学术与产业互联互促、微短剧研究与微短剧创作互补共进的桥梁。着眼未来,有必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优势,继续强化跟踪研究、专业指导,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优质的学术科研成果赋能微短剧创作和“出海”传播。
在影视创作的苍穹里,微短剧恰如点点繁星,星光虽微,亦能汇成浩瀚星河。高品质的微短剧,有潜力成为国际传播舞台上的“轻骑兵”,助力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5日 05 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