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的姐姐杭巧云一家七口从江苏省南京市跨越1500公里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探亲,看看弟弟生活的地方,向82岁的都贵玛额吉说一声“谢谢”。
最高礼仪迎接亲人
23日12时40分,杭巧云和家人乘坐的航班抵达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扎拉嘎木吉的大女儿接上姑姑一家乘车赶往四子王旗。当大巴车进入四子王旗皓翔商住小区,伴随着鞭炮声,隆重的欢迎仪式开始了,下马酒、驼奶,乌兰牧骑队员们载歌载舞,献上吉祥的哈达,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杭巧云下车的那一刻已经泪湿眼眶,“把你送到这么远的地方……”杭巧云抱着弟弟失声痛哭。
当日,扎拉嘎木吉和女儿们都身着盛装出席欢迎仪式。按照蒙古族习俗,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日子,他们都会穿上华丽的蒙古族服饰,表达尊敬、喜悦之情。扎拉嘎木吉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姐姐往家中走去,家里已经备好了家宴:全羊、血肠、酸奶饺子、牛肉饺子、奶食品……扎拉嘎木吉和姐姐坐在沙发上,拉着姐姐的手不曾松开过。扎拉嘎木吉的三女儿胡日其其格告诉记者:“今天是按照蒙古族最高礼仪迎接姑姑一家,30多个亲戚过来帮忙准备家宴,包饺子、切肉、煮茶,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这是扎拉嘎木吉和姐姐的第二次相聚。
10月底,扎拉嘎木吉接到自己DNA比对成功的消息,高兴地半个月没睡好觉。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和三个女儿前往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旧房甸村的姐姐杭巧云家,和姐姐有了阔别64年的第一次相见。
“我从小就没了妈妈,弟弟3岁在火车上走丢后,父亲就一直奔波在外寻找,甚至还错认过两次孩子,遗憾的是,直到去世都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杭巧云说,如今父亲的遗憾终于了却,这都要感谢都贵玛额吉,她很伟大,把弟弟当成亲生儿子抚养。
漫漫寻亲路
扎拉嘎木吉蒙古语意为“继承”,养父母膝下没有自己的子女,一直将他视如己出。扎拉嘎木吉直到十几岁时才知道自己是“上海孤儿”。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逐渐有了寻根的想法。“我从哪儿来?父母是否健在?是被遗弃的还是走丢的?”扎拉嘎木吉说,60多年一直生活在草原,吃牛羊肉、奶食品,他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内蒙古汉子,寻亲,只是想知道自己的来处。
2010年,为纪念南方3000孤儿落户内蒙古50周年,《北方新报》联合蒙牛乳业集团以及上海《新闻晚报》、江苏《扬子晚报》等权威媒体,联合推出“蒙牛传情 草原圆梦”系列活动,扎拉嘎木吉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远赴上海、江苏等地寻亲,但遗憾的是并未找到相关线索。2018年,扎拉嘎木吉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留下血液样本,时隔6年,通过DNA比对,确定了他的老家在南京市溧水区。今年10月下旬,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将线索发给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在志愿者帮助下,找到了扎拉嘎木吉的姐姐杭巧云。
据了解,从2023年4月到2024年11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开展“国家的孩子”寻亲专项行动,运用DNA技术手段结合走访调查,已帮助35个“国家的孩子”成功寻亲。
一声“妈妈”让人动容
“妈妈,谢谢您!谢谢您抚育我的弟弟!妈妈,您辛苦了……”11月24日上午,在都贵玛家中,杭巧云握着额吉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并送上从南京带来的盐水鸭、御带糕等礼物,还包了一个2000元的红封,表达感激之情。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3000多名孤儿从上海、江苏等地被送到内蒙古,在草原牧民抚养下长大,写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他们因此被称为“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就是其中之一,彼时只有3岁。年仅19岁的都贵玛作为四子王旗保育院的保育员负责照顾28名“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在都贵玛身边养育了半年,是她照顾的最后一个孩子。在她精心照顾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全部存活了下来,先后被牧民领养。都贵玛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获评“中国十杰母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9年,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都贵玛很为扎拉嘎木吉高兴:“快70岁的人了,还能找到亲人不容易。知道了出生的地方,知道了故乡在何处。”
当日,一家人还来到距离四子王旗乌兰花镇170公里的脑木更苏木,这里是扎拉嘎木吉长大的地方,他在这里有2万亩草场,与都贵玛额吉的草场相邻。
“别的‘国家的孩子’都叫都贵玛额吉,只有我叫嬷嬷,因为我的养父母和嬷嬷是邻居,嬷嬷是看着我长大的。”扎拉嘎木吉说,养父母在世时待他很好,没有受过一点苦。
杭巧云也很欣慰:“看到弟弟一大家人感情融洽,生活幸福,我就心满意足了。以后我在内蒙古也有家了。”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