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在科举考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穷困潦倒的考生,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和八个震撼朝野的字,打动了皇帝,成就了一段传奇。

这个人就是骆成骧,一个出身贫寒的四川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又没考上?"骆成骧看着手中的落榜名单,自嘲地笑了笑。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角落里这个衣衫褴褛的书生。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参加乡试了。每一次,他都能考入前列,却总是在最后关头名落孙山。

考官们都说他文章写得好,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有人说他的文章太过直白,缺少华丽的词藻;有人说他的观点太过犀利,不够圆滑。

天色渐暗,寒风凛冽。骆成骧裹紧了他那件破旧的棉袄,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全部的家当就是怀里的几本破书,和口袋里仅剩的几个铜板。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他心想。养父骆腾焕已经去世多年,他再也无力继续在京城坚持下去。前几日,他已经把随身带的那块玉佩当了,就为了能买点纸笔参加这次考试。

街边的茶馆里传来阵阵喧哗,一群考生正在热烈讨论这次考试的题目。骆成骧站在外面,透过窗纸听着他们的谈话:"那个写'民生凋敝,国将不国'的考生,听说直接被考官打了出去。"

"可不是嘛,现在哪敢写这些?还是得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才对。"

骆成骧攥紧了拳头。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正是他最不齿的。但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代价往往太过沉重。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骆成骧不禁苦笑。他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家庭,生父李腾志是个普通农民。

母亲早逝后,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稀粥。幸运的是,一位姓骆的旅商路过他们村子时,看中了他的聪慧,收养了他,改名骆成骧。

养父骆腾焕虽然是个商人,却十分重视教育。他常说:"读书是咱们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发现骆成骧天资聪颖后,便把他送到锦江书院深造。那时的骆成骧,整日沉浸在圣贤书中,憧憬着科举入仕、报效国家的美好前程。

然而天不遂人愿,甲午战争爆发后,骆家经商失败。养父为了供他读书,变卖了大部分家产。骆成骧不忍心看到养父如此,便开始勤工俭学,一边教书一边准备科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孩子,你要好好考。"临终前,养父拉着他的手说,"我这辈子就指望你能光宗耀祖了。可是你要记住,做官不是为了当大官,而是要为老百姓做实事。"

养父去世后,他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有时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街边的面摊帮工,换一碗稀粥。夜里在破庙里凑合着过夜,就着月光读书。

"今晚又要去那个破庙了。"骆成骧抬头看了看天色。最近京城来了不少考生,他常去的那个破庙可能已经住满了人。冬天的风吹得他直打哆嗦,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骆兄!骆成骧!"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打断了他的思绪。

骆成骧抬头一看,竟是当年在锦江书院的同窗薛渊源。只见薛渊源一身锦缎官服,腰配象牙牌,气度不凡,身后还跟着两个仆人打着灯笼。

"薛、薛兄?"骆成骧又惊又喜,但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寒酸模样,不由得有些窘迫地向后退了一步。

"真的是你!"薛渊源快步上前,一把抓住骆成骧的手,"我刚高中进士,这几日正在京城任职。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你!当年书院第一的才子,怎么现在..."

看着昔日同窗如今的风光,骆成骧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恭喜薛兄高中。命运使然,我也无话可说。"

薛渊源仔细打量着骆成骧,见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脚上的布鞋都磨破了,不禁叹了口气:"骆兄,你这是..."

"我刚落榜。"骆成骧苦笑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最后一次?"薛渊源一惊,"为何?当年在书院,你的才学可是远在我之上。记得那次月考,你写的那篇《治国安邦策》,连山长都说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骆成骧摇摇头:"家中已无分文,实在无力再坚持下去了。这次考试的纸笔钱,还是我把养父留给我的玉佩当了才凑够的。"

薛渊源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他突然眼前一亮:"骆兄,不如这样..."

他凑近骆成骧,压低声音说:"我最近正在为幼子寻找一位好的教书先生。骆兄若是愿意,可以到我家中教书。食宿费用全免,我还可以为你准备考试用的书籍和文房四宝。这样你就能专心准备下次科举了。"

骆成骧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这...这不太好吧?"他有些犹豫,"我现在这个样子,恐怕会给薛兄添麻烦。"

"有什么不好的?"薛渊源笑道,"再说..."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打断了两人的谈话。只见一队官兵飞奔而过,后面跟着一顶朱漆轿子。

轿帘微微掀起,隐约可见一位官员正在和身边人低声谈话,从他的服饰来看,竟是当朝的大学士。

骆成骧注意到薛渊源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顶轿子,脸色变得苍白,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薛兄,你..."骆成骧刚要开口,却被薛渊源猛地拉到一旁的巷子里。

"你来教我的孩子吧。"薛渊源诚恳地说,"我可以教你应考的技巧,告诉你考官们想看什么。你的才学不该被埋没。"

就这样,骆成骧搬进了薛府。在薛渊源的指导下,他开始重新准备科举考试。白天教书,晚上读书,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

半年后,骆成骧再次参加乡试。这一次,他终于考中了举人。接着是会试,他又顺利通过。

殿试这天,天气格外晴朗。骆成骧穿着新做的长衫,走进考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考题是《论天下治理之道》。骆成骧提笔疾书,把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都倾注在笔端。

他想起了生父种地时的艰辛,想起了养父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那些在破庙里度过的寒夜,想起了街边茶馆里考生们明哲保身的态度。

写到动情处,他的笔尖微微发颤。最后,他在文章的结尾处,郑重地写下了八个字。

阅卷大臣看到这几个字时,脸色大变:"这...这..."他连忙将试卷呈给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文武百官凑上前来,只见那八个字铁画银钩,字字千钧。众人脸色各异,有的惊讶,有的钦佩,有的担忧,还有的露出不屑的冷笑。

皇帝接过试卷,目光落在那八个字上。他的手微微发抖,眼中竟然泛起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