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里,家族中每个人的位置是很重要的,长幼尊卑已经被礼法规定好了,绝对不能破坏祖上传下来的圣人礼制。

在“圣人礼法”中,对于嫡庶长幼的规定很严格,嫡子与庶子的地位天差地别。

如果儿子辈都这样了,那孙子辈会怎么样呢?嫡孙、长孙、庶孙又有什么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建宗法制

说起长子、长孙嫡子庶子的区别,那就得讲讲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宗法制了。

宗法制的出现和“家天下”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夏朝,也许正是因为夏朝出现了“家天下”的情况,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宗法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法制出现在夏朝,并且在夏朝就已经确定使用。商朝也沿用了这种制度,并且将这种制度发扬光大了。

到了周朝的时候,宗法制已经逐渐完备,成了一种将宗族与国家,家族地位与政治地位完美结合的制度,让“家天下”更加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论上来说,如果皇亲国戚都严格遵守宗法制的话,就不会出现皇室内部争斗的事。因为谁该在什么位置,都已经安排好了,该坐上皇位的就是那个人。

按照周朝的礼法,周王是上天之子,自然是天下最大的宗族,再往下就是天子分封的各位诸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宗族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天子面前,这些诸侯自然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上,诸侯们就是毫无疑问的大宗,这种大宗小宗的制度就确定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地位。

就拿周文王这一家子来说,他自己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大宗,而周武王和周公都是他的儿子,他们怎么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武王身为周文王的嫡长子,继承了周朝的王位,那么他就是毫无疑问的大宗,而他的亲兄弟,帮了他这么多忙的周公,就只能是小宗了。

小宗可以有很多个,但是大宗只能有一个,这也是为了保证周王的特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公虽然是周武王的亲兄弟,但是因为宗法制的存在,他也就只能给周武王当臣子了。

君臣之间的差别可要比兄弟之间的差别大多了,总之要保证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王”的唯一性。

从整个周朝来看,周武王乃是大宗,周公是小宗,那么到了周公的封地鲁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鲁国里,周公就成了大宗,而他的嫡长子伯禽就能继承他的位置,也是大宗,但是伯禽的弟弟们就只能是小宗了。

而且在祭祀的时候,小宗其实是没有资格祭祀先人的,周文王也就是只有周武王才能祭拜,周公的后人只有在伯禽领着的情况下才能祭拜周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嫡长子继承制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长幼有别,嫡长有序。”宗法制脱离分封制之后,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散落在了民间,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越大的家族就越是喜欢搞这种事,虽然他们不用选皇帝,但是他们也需要一个领导家族的人,由此也就引申出了一种“嫡长子继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才是这套复杂宗法制的核心,而嫡长子继承制也正是周朝完备宗法制时才出现的。

在嫡长子继承制出现之前,夏朝帝位的传承比较随意,有时候传给弟弟,有时候又传给儿子,当然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传给儿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商朝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帝位传承时首先考虑的是弟弟,把所有的弟弟都“用”完了,才会将帝位传给下一代的人。

这样的情况就很不安全,很有可能会引发宫廷政变。

因此到了周朝之后,在实行宗法制的同时,还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是很强制的,“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这王位只能是传给嫡系,而且就算嫡长子没有本事,不如嫡次子贤明,这个制度依然不能被打破,该传给嫡长子就得传给嫡长子,除非是嫡长子去世了,这王位的继承者才会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就算是嫡长子去世了,嫡次子依然不是第一候选人。

原因在前边已经说了,因为除了嫡长子是大宗以外,其他人都是小宗,因此嫡长子去世之后,嫡长孙才是第一继承人。

只有大宗实在没人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小宗的人来继承王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奇怪选择也就变得不奇怪了,因为礼法规定如此。

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才三十多岁便英年早逝,朱元璋在伤心之余,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原本朱元璋的计划很完美,他已经将路都铺好了,朱标可以安安稳稳地继承大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朱标一死,万事皆空,朱元璋做的准备全都化为了飞灰。

除了朱标,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里也有不少有能之人,但是“传长不传贤”,朱元璋不想破坏礼法,因此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

至于朱允炆的四叔朱棣篡位的事,那就是后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嫡长子与长子

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场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在这次事件里,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

胤禵虽然是康熙的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但是他却没有一点做大哥的威严,而且康熙考虑继承人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褆之所以落得这步田地,除了他自己的性格以外,就是因为他这个庶子的身份。

因此,真正的地位差距并不是年龄造成的,而是嫡庶。

我们常说的长子、长孙其实指的都是嫡长子、嫡长孙,庶子根本就不会被划入考虑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嫡庶的区别也并不在于这些孩子自己,而是在于他们母亲的地位。“九子夺嫡”的结局是,皇四子胤禛获胜,成功当上了皇帝。但是胤禛是嫡子吗?

他也不是,不过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性,在即位之后,立刻就将自己的母亲追封为了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的亲生母亲并没有照顾他很长时间,他生下来后不久就被皇后代养了,因此雍正皇帝没有必要刚登基就用这种方式来孝敬母亲。

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强行让自己成为嫡子,成为合理合法的康熙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就算是皇上,真正的妻子也只有皇后一个人,其他的什么三宫六院都算是妾,这些妃子的儿子都是庶子。

皇室是这样的,民间也是这样的,民间的地主们娶妻的时候也要明媒正娶,但是纳妾就没有什么限制了,只要有钱有精力,多少个也无所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就算是清朝的嫡长子、嫡长孙,遵循的还是周朝的那套大宗小宗的制度,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

那么有关长孙是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古代的长孙指的都是嫡长子的嫡长子,嫡长子的庶子一样是没有地位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领导者传承人的唯一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是嫡次子的儿子比嫡长子的儿子年龄大,长孙也必须是嫡长子的儿子,因为从上一辈开始,次子这一脉就已经是“小宗”了。

不过这些话放在今天也就只能图一乐了,因为现代人的宗族意识正在慢慢消失,有些老规矩正在慢慢消失,就比如祭祀的事。不过我们把老祖先留下的这些规矩都给丢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