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海
绝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不会去寻找“自我”。但“自我”是舍弃不了、摆脱不了的。“自我”就像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它总是试图唤醒每一具肉身。
为什么在当下中国,稍有良知的富裕阶层、精英阶层,活得更加焦虑?因为他们才有条件、闲暇去寻找“自我”。但其周围,却是无数不会去寻找“自我”的人们。
由于不去寻找“自我”,因此,中国人反而是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是中国人从传统文化那里继承下来的。费孝通认为,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他说:“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接着这句话,费孝通写下了这个著名论断: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是指“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讲究的是个人权利,它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自我”。而中国式个人则是差序格局之下“攀关系、讲交情”的“自我”,这样的“自我”无视“平面”,即团体性社会的存在,因此道德和法律,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可以规避的东西。费孝通写道: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因此,说中国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当然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缺少公共精神,正是中国人缺乏“自我”追求的典型表现。因为认识“自我”,必然要知悉他人,即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正如社会学家鲍曼所说,“自我是人类最私密的所有物,却非常依赖人类的社会性”。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西方文明是个人主义的,它发端于“认识你自己”这个古希腊神谕。古代印度哲学,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自我”而展开的。基督教则教人淡化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血缘依附关系。唯独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主张的,是一种身份依附的伦理。但,所幸中国还有道家哲学,它是教导人们寻找自我的,而且可以对接其他文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