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中国最长的沿海公路,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东兴,南北纵横近20个纬度,串联起十个省份,全长近7000公里。

这是见证经济奇迹的公路,沿线自贸试验区林立,GDP总量排名前四的省份齐聚,更囊括跻身全球前列的世界级湾区……

这是自带"诗和远方"属性的公路,从一望无际的壮阔海景,到宁静惬意的渔舟唱晚,从蔚蓝天空下涌动的金色麦浪,到白鹤飞过的万顷碧波……

这就是228国道!它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对外开放之路、科技创新之路、文化传承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从辽宁丹东到广西东兴,这条国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梦想,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腾飞。从9月3日起,我们沿着228国道的轨迹,记录祖国的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国道之行 海阔天空|古建的守护与传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国道之行 海阔天空|古建的守护与传承者

今年76岁的黄大树精神矍铄,双手布满老茧,衣服上总是沾着尘土和木屑,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有些晦涩难懂,谈起古建筑,他便滔滔不绝,略显沧桑的脸上泛起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黄大树行走在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黄大树走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浚头村的古建工匠宣传廊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浚头村,黄大树指导当地工匠雕刻梁上的故事画。

黄大树出生在浙江临海市汇溪镇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初中毕业后跟着村里师傅垒锅灶、砌房墙。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与到宁波天童寺的修复中,负责修葺围墙,当时他对古建修复一窍不通,便利用午休和夜晚的时间偷偷学习老匠人的砌筑技术,渐渐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断实践,这位半路出家、曾经"一问三不知"的泥瓦匠,逐渐成长为一名古建修复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浚头村,黄大树(左)与木雕师傅探讨花纹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浚头村,黄大树(右)指导当地工匠雕刻梁上的故事画。

榫卯作笔,砖泥为料,从宁波天童寺到湖州飞英塔,从家乡的台州府城墙到尼泊尔中华寺……深耕古建修复近五十年,黄大树的脚步遍布国内外。截至目前,他已参与修复了超过500处古建筑,其中200多处为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拍摄的黄大树参与修复的台州府城墙(无人机全景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拍摄的黄大树参与修复的台州府城墙(无人机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黄大树站在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上远眺。

近年来,黄大树参与到家乡党委办的"古建技艺学堂""古建共富工坊"建设工作中,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黄大树古建工作室等。汇溪镇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古建修复工程中,目前,全镇共有古建工匠3000余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黄大树(右)在浙江临海汇溪镇"古建共富工坊"指导当地工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制作传统古建构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资深工匠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鲁班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黄大树指导学生认识凉亭的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古建共富工坊",木工师傅在给木材划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古建共富工坊",木工师傅在制作昂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黄大树(中)为学生进行凉亭拼装演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浚头村拍摄的当地工匠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在浙江临海汇溪镇拍摄的"古建共富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2日,黄大树(右)走进汇溪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毛思倩、徐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