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约1120字,阅读需要3分钟
推动30余项成果在田间应用
自主品种在全国15个省(区、市)推广
未来将建设成为世界“红心猕猴桃之都”
近日,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10周年工作座谈会举行,会上通报了联合实验室10年建设成效。
记者了解到,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于2018年在天府新区建成启用,由中国、新西兰共同建设,为国际猕猴桃产国提供一流的新品种、新技术。
10年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实现猕猴桃种业种源的自主可控
10年间,联合实验室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红肉猕猴桃资源占据全球90%。以“红阳”为代表的红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全国15个省(区、市)推广应用累积约120万亩,占据了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的30%、四川的70%,助力四川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
新品种推广方面,四川猕猴桃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实现了总体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并授权11个国家种植相关猕猴桃品种3500公顷,提高了中国猕猴桃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创新方面,联合实验室走在全球猕猴桃产业创新的前沿——
率先在国内外创制出抗溃疡病4倍体红肉猕猴桃育种材料,解决了目前红肉猕猴桃育种缺乏大果型和抗性育种材料的世界性难题;
率先发明了含有红色素基因猕猴桃父本的创制方法,开发出红肉猕猴桃杂交幼苗雌雄株鉴定技术,红肉猕猴桃种植创制及高效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原先的育种周期缩短3~5年;
育成全球首个四倍体抗猕猴桃溃疡病红肉新品种,培育出熟期配套的优质品种10个,实现猕猴桃种业种源的自主可控。
布局七大功能研发区
科研条件达世界一流水平
据了解,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位于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其确定了“1+2+N”建设布局:
“1”:指选址天府新区的联合实验室新区;
“2”:指什邡科研育种基地、绵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N”:指在猕猴桃主产市县设立N个科技创新站点。
联合实验室布局了资源育种、栽培生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防控、食品安全、分析测试七大功能研发区,配备着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大约有100余台(套),科研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联合实验室组建了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跨部门的七大创新研发团队,构建了猕猴桃全产业创新人才链。
未来,联合实验室将在四大重点研发方向发力。中方负责人介绍,在基础性研究上,联合实验室将加大资源收集、鉴定及开发利用,推动大数据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提升生物育种水平,构建全球猕猴桃种质资源基因数据库。
记者:刘倩婷
摄影:刘倩婷
封面摄影:白桂祥(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编辑:侯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