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下,每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历史洪流的一叶扁舟?当狂风巨浪来袭,又有几人能独善其身,全身而退?
警钟已然敲响
1948年盛夏,烽火遍地,内战方酣。
蒋介石虽然自诩"领袖",却也隐隐听到了失败的脚步声。
6月的一天,他收到了儿子蒋经国的一封家书。
信中直言不讳:"我政府已面临空前危机,似不可不作后退之准备。
"字里行间透露的忧虑和无奈,像一记警钟,在蒋介石耳边狠狠敲响。
父子俩心知肚明,国民党的统治已然岌岌可危。
经年战乱早已民穷财尽,四面楚歌,前路渺茫。
是时候考虑最坏的打算了。
进退维谷
转眼到了11月,局势急转直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节节败退。
蒋介石心急如焚,秘密召集心腹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大势已去,我们往哪里退?
与会者各抒己见。
有人主张退守大西南,学当年抗战,不行还可去缅甸苟延残喘。
蒋介石摇头:老调重弹,没出息。
西南虽可一试,缅甸有什么?不过是明朝亡国路,晦气!
又有人提议海南岛,说是可往菲律宾。
这招还没出口就被群起而攻:海南穷乡僻壤,军民何以为继?工业如何发展?这条路算是死了。
夫人宋美龄见状,低声劝慰:"总统,不如考虑去瑞士……"蒋介石闻言只嗯了一声。
心想:欧洲是下野政客的归宿,本座志在山河,岂能甘居人下?再者,一旦远走高飞,这军队还姓蒋吗?
一时间,会议陷入冷寂。
人人面面相觑,个个惴惴不安。
气氛凝重得像是参加葬礼。
柳暗花明
就在此时,一位学者模样的中年人缓缓起身,不紧不慢地说:"诸位,我有一计,不如退守台湾?"
此言一出,蒋介石眼前一亮。
他盯着来人,半是惊讶,半是欣喜。
这位不是别人,正是蒋的智囊军师张其昀。
张其昀是何许人也?他是蒋的老乡,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年轻时就名动一时,担任浙大教授,桃李满天下。
抗战期间,张其昀受老友之邀,来到蒋介石身边,一展才华,红得发紫。
蒋公对这位治学严谨、思维敏捷的高材生甚为赏识,很快把他纳入核心圈,事事倚重。
此时张其昀铿锵开口,句句珠玑。
他娓娓道来:
"台湾虽一岛,却天险难犯。
海峡浪高,大军难渡。
更兼解放军缺乏海空力量,攻台无门。
"台湾物产丰富,农耕发达。
粮草无忧,军民有恃。
"日寇虽恶,却留下工业基础。
经略得当,反攻有望。
"台湾濒临太平洋,远东门户。
美国必当助我,联手对抗赤化。
"宝岛阻隔已久,红祸未及。
易于控制,政令畅通。
"总而言之,退守台湾,于今计,上上之选!"
此番话语,句句在理,分析全面,说到蒋介石心坎里。
在场诸人听了,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气氛为之一振,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
蒋介石把张其昀的分析咀嚼了许久,频频点头。
他眼里闪动着狡黠的光芒。
蒋公虽不通军事,却深谙权谋之术。
早有传言,国民党内分成东跑西跑两派,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此中玄机,他岂会不懂?有道是"小孩才做选择题,大人全都要",蒋介石打定主意,东西两条腿一起走。
东山再起的蓝图
退守台湾的想法一经萌生,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筹划。
他知道,台湾虽好,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民心离散,经济凋敝,军政涣散,谈何反攻大陆?
蒋介石很快盯上了陈诚。
陈诚是他的老部下,也是浙江老乡。
此人既有军旅背景,又有政治头脑,最重要的是忠心耿耿,服从命令。
1948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蒋介石突然发令,对台湾省政府改组,任命陈诚为省主席。
陈诚对此毫无准备,第一反应是:责任太重大了,我恐难胜任啊。
他婉言推辞,蒋介石却不容分说。
次日,他又宣布,由蒋经国出任台湾省党部主任。
这下陈诚彻底明白了:这是要他和太子一起,经营台湾这块反共基地。
事已至此,陈诚只得硬着头皮上任。
他心里有数,想要稳定台湾,必须软硬兼施。
于是,他一面大力整顿治安,要求所有军人缴械,集中管理,严格编成序列。
一面放出"人民至上,名声第一"的口号,批评过去的恶政,讨好民心。
殊不知,台湾百姓岂是好糊弄的?二二八事件的血泪仇恨仍在,轻易饶恕谈何容易。
陈诚费尽心机,总算把民怨暂时压了下去。
台湾奇迹初现
陈诚对台湾的经济状况十分担忧。
上任时,台湾物价已是战前的百倍有余,再这样下去,全岛非崩溃不可。
币制改革势在必行!
陈诚心一横,孤身飞回南京,找到国民党的 央行总裁俞鸿钧,再三恳求。
俞被他的诚意打动,冒着巨大风险,在上海解放前夕,千辛万苦调集了80万两黄金,运往台湾。
有了这笔巨款,陈诚终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接下来,陈诚决心力挽狂澜。
他下令严打金融投机,切断台币与金圆券的联系。
又四处搜罗粮食,从上海运来8000多吨,从国外购入上万吨。
粮袋一个个堆积如山,陈诚这才松了口气。
有钱有粮,经济终于活了过来。
物价趋于稳定,民心渐渐安定。
陈诚趁热打铁,竟开始学起对手的做派。
他在台湾搞起了土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处处为百姓谋福利。
国民党的这位"小诸葛",居然一不留神成了"民心小当家",也真是出人意料。
一叶扁舟的命运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
1949年6月,蒋介石终于踏上台湾这片土地。
他环顾四周,想起这一路的辛酸坎坷,不禁悲从中来。
昔日气吞山河的总统,如今竟沦落到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回首往事,恍如隔世。
他不禁想:我大错特错,错在没有真心实意为民谋利,错在一意孤行,错在把私欲凌驾于国家之上……
但覆水难收,天不假年。
蒋介石只能强打精神,勉力支撑。
次年,他宣布复职,扬言反攻大陆,东山再起。
然而,历史的脚步岂是区区蒋某人能够阻挡的?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升起,革命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
无论张其昀的退路选得多么巧妙,无论陈诚把台湾打理得多么尽心,都不过是螳臂当车,逆天而行。
大浪淘沙,英雄辈出。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每个人不过是滔滔江水中的一叶扁舟。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蒋介石虽心术不正,但也曾叱咤风云,纵横捭阖。
可惜他始终不明白,民心所向,方能久安。
台湾固然是他的退路,却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的避难所。
历史选择了新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而蒋介石,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