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9)在华大集团总部——华大时空中心召开。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科学家、专家和行业领袖齐聚中国深圳,分享组学研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共同探讨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合作方向。
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现场
传承与创新:为推动全球基因组学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监事长刘斯奇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华大的使命不仅限于研究,还致力于推动基因组学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监事长刘斯奇
在11月21日的预热会议上,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回顾了基因组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强调了伦理考量、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科学先驱的致敬,以及对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愿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以线上视频方式发表演讲,分享了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以及在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等谜题过程中的体会。
苏丹国家科学院教授Mohamed Hassan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加强全球伙伴关系,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利用在线平台扩大知识获取范围,对于弥合教育差距至关重要。
科学盛宴:数十场学术报告+科普嘉年华
本届大会涵盖了从组学突破到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脑科学与衰老、公共卫生和精准医学等一系列前沿科学主题,汇聚了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100余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个性化医疗、国际科学与教育合作等当前热议话题举行了多场会议,围绕“妇幼健康和儿童教育”、“组学技术与科学突破”、“生物多样性”、“宏基因组学”等主题开展了数十场学术报告。
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于君表示,其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特定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和胃癌的关联,发现了新的病原体——咽峡炎链球菌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还率先利用粪便微生物作为非侵入性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并在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Karsten Kristiansen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集(CGR2),强调了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在开发下一代益生菌方面仍有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分享了其在鼻咽癌精准诊疗方向的研究进展,包括确立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开发出新策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等。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荣誉教授Lars Bolund在演讲中介绍了目前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大规模测序以及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比较进化研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体细胞进化。
斯坦福大学教授Dean Walton Felsher介绍了致癌基因MYC在治疗癌症中的潜力。他表示,在淋巴瘤、白血病、骨肉瘤和胰腺癌等各种癌症中,通过增殖停滞、细胞凋亡和免疫系统参与等机制,使MYC失活可导致肿瘤显著消退。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朱健康重点介绍了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它们在医疗、衰老和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利用好DNA甲基化和基于CRISPR的工具靶向表观遗传变化,将有助于疾病管理和衰老干预。
在未来的两天,第19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还会围绕“生命前沿与智能计算”“公共卫生、人口遗传学与精准医学”“基因编辑与生物制造”等主题进行探讨,并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
据悉,ICG-19三亚专场将于2024年12月4日至6日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届时将以“组学引领更深更远的蓝色生命经济”为主旨,特别关注农业种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深海生物研究与资源挖掘等关键议题。(中国日报社深圳记者站王旭)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