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在时代的罅隙辗转,在诗词的国度疗愈|荔枝时评
荔枝新闻
文/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生平,图源南开大学官网
百岁人生,堪称传奇。叶先生一生的所学所著所为,成就卓著,早有公论。在南开大学的讣告中,这样概括道:“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这一结论堪称公允。
然而,抛开事业上的成就不谈,如果我们把她放回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很多的感慨。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为伴,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这样的人物应该是花前月下、低吟浅唱,悠游自在地度过一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她的人生称得上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门第,但随着战火四起,一易友四处离散,在读中学的时候,母亲就早逝,父亲又杳无音讯,乱世之中,她只能跟随伯父伯母生活。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从家乡北平来到南京,又跟随丈夫从南京逃往上海,不久再次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然而,一再漂泊也并没有找到“乐土”,反而是打击一个接一个到来,小家庭在台湾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很快被捕入狱,叶嘉莹也频频接受盘问,并失去工作,困窘到只能带着女儿睡在丈夫姐姐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打骂妻子,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
国家动荡,社会乱离,家庭不幸,如果我们代入叶嘉莹的人生,会发现她承受的苦难如此之深重。或许,这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宿命。不久前去世的华裔女作家聂华苓,与叶嘉莹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同样从大陆至台湾,由台湾而美国,同样的婚姻不幸,只不过,聂华苓在人生的下半场遇到了灵魂伴侣保罗·安格尔,而叶嘉莹则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乱世之中的女性命运往往更为艰难,就像叶嘉莹所说:“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苦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更加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并一再展现出坚韧与才华,“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择一事,终一生,叶嘉莹是最好的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从未有所动摇。诗词不光是她的研究对象,更是一种疗愈甚至是救赎。她说: “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学之美的熏陶下,辗转漂泊的她仍能欣赏“布谷声中艾叶长”“隔帘唯爱枣花香”;正是出于对古典诗歌发自内心的爱,她才能忘记现实生活的困苦,以近乎“痴”的态度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中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也对年轻人提出了类似的期望:“我觉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年轻人尤其应该注意你自己选择进到哪个‘门’,而且应该终身持守住你的选择。”
在叶嘉莹的人生排序中,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如今,叶先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她在古典诗歌、传统文化传承上的贡献,更是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在未来必将不断展现出其价值。
此时此刻我们追忆她,既怀着崇敬,也怀着悲悯。令人惊叹的,是她在苦难中奋发,在奋发中营造了一个诗学的国度。在这个国度,她的身影散发出夺目光辉。
斯人已逝,芳华永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