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种类繁多、病种复杂、病程变化快,从呼吸、循环、神经、泌尿到免疫疾病等等,都需要医务人员全面掌握。“儿科又称为哑科,因为小朋友往往难以精准描绘病痛不适,这就需要格外注重观察细节,更要做到悉心耐心暖心。”从事儿科诊疗20余年的孙新主任对此深有感触。
消化不良、胃肠痉挛在小朋友的表述中会统称为肚子疼,作为医生应该如何区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观察孩子的表情反应来获取有效信息。“有些小朋友说自己肚子疼,但是可以玩和跳,一般症状比较轻,通过孩子的表现,判断其严重程度,并进一步查体明确病因。”吴华杰副主任医师介绍到。
走进儿科,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牵挂,专业与爱心时刻并行,为每一个小生命保驾护航。儿科医生普遍都很有耐心,因为需要面对的是孩子,诊疗过程需要更多的安抚引导。门诊诊室会准备毛毛虫、小汽车、会唱歌的魔法棒等玩具,可以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医务人员更顺畅地进行听诊诊疗。
在这里,每一位医者不仅治愈的是孩子的病痛,更是在温柔地呵护着人生萌芽、家庭希望。正因如此,尽全科之力,保障儿童健康,科室从来都是一根绳、一起上。为确保患儿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医护之间保持紧密沟通。
每天,儿科病房都会进行“医护一体交班”,汇报沟通每位患儿24小时动态病情,从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到特殊检查,都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责任医护,为发现潜在异常、科学调整用药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也为护士了解患儿状况,提供个性化、贴心护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在儿科,还有一个特殊的单元——新生儿监护室。在这里,每一项操作都是对专业技能与细致耐心的不断挑战:从头发丝一样纤细的血管、CPAP无创呼吸机的管路管理,到0.5毫升开始的母乳喂养,一切无不在考验着专业技术和耐心悉心。
“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医护人员,更是孩子们的临时父母。”新生儿监护室护士长程功梅说到。从箱内擦浴的温柔呵护,眼部、口腔、脐部等每处细节的精心照料……医护人员以无尽的细致,守护着娇嫩而宝贵的生命。
“我们希望,每一个小患者都能在这里勇敢、坚强地面对疾病,让医院和治疗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经历,而不是留下阴影。”病区相琼护士长讲到。在这里,和小患者的相处中,医护人员不仅扮演治疗者的角色,更希望成为孩子的朋友、心灵的引路人。
患者家属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他本来最怕医生,你是如何让他信任你的,家中的“小霸王”居然在医院转变为配合治疗的“小勇士”?为建立起这份信任与依赖,医护人员俯下身子,走进内心倾听沟通。和小患者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讲讲动画片里喜欢的英雄,立起“正面榜样”,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时,往往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会略施肯定与表扬来激励孩子,小贴纸、小礼物、奖状,极大激发着孩子们的配合度与积极性。
病房里,开设了“我是小画家”板块,孩子们的画作成为亮丽的风景线,画画虽然不限制主题,但多数都和医护人员相关。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才华与想象力,也成为与医护人员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为留存这些画作,医护人员细心地将其过塑处理并妥善留存,这不仅是对孩子们创作成果的尊重,也为他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成长足迹。当一位复诊的小朋友看到自己第一次住院时的画作,兴奋地说“这是我画的”,那份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其他小朋友看到墙上的绘画作品,也会暗自努力,在病房里反复练习画画,希望自己的作品登上绘画墙。
“阿姨,能在演员表里署我的名字吗?”和志愿小患者一起拍摄宣传科普片时,小朋友们大方自然地面对镜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积极地参与到科普演示中,成为电视里的“小明星”。通过这样的经历,在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之余,还成功地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小患者,成为传递正能量与健康的小使者。
渴望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获得梦寐以求的玩具,期待作业能少一点……在儿科病房,还温馨地设置了“我的小心愿”板块。在这里,孩子们将最单纯、最期望的内心世界进行展示,心愿墙上记录着孩子们朴素而直接的愿望。
在这里,有很多小朋友让医务人员印象深刻。在给嘟嘟小朋友打针时,他委屈地哭喊:“我再也不跟你做朋友了。”然而,当护士递给他一颗糖果后,他立刻又绽放出笑容,开心地说:“我们还是好朋友呢!”一位刚做完检查的小朋友,特意回来找到医生,只为说一句“阿姨,我好爱你哟。”因为有了这些单纯可爱的孩子,生病的沉重感被冲淡,一切都镀上了一层萌趣。而在背后默默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健康快乐的人,正是这群儿科医护。
在儿科,还有一个特殊的单元——重症监护室。相较于其他重症监护室的紧张氛围,这里或许多了一份特别的温情与安宁。一位刚入院的7岁小患者,总会格外关注自己的病情,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或治疗,他都会竖起耳朵,瞪大眼睛,紧张地询问:“阿姨,我这个数值是不是还是很低?”“阿姨,我会不会好不起来啊?”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给予孩子正向的支持和鼓励,耐心告诉他:你的病情在慢慢好转,别担心。这种沉稳从容、不急不躁的态度,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医疗护理,更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信心。”朱晓宇护士长说到。
一位因病毒性脑炎入院的小朋友,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了意识障碍。一次,护士正为隔壁床查体时,他突然大喊:“你们这下完蛋了!”紧接着,自行拔掉身上的PICC导管。这番带着童稚却出人意料的话语举动,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既哭笑不得又感到棘手。
这位小朋友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年纪,简单的哄劝已不起作用。于是,大家决定“以理服人”,展开了一场耐心细致的对话:“虽然这根管子让你感到不舒服,但它能帮助你减少每天扎针的痛苦。你想想,是不是希望自己每天在手上、脚上扎针,留下那些不好看的印记?”通过一番劝解,小朋友逐渐接受。耐心悉心用心,这样的故事在儿科还有很多。
小孩哭,大人急,是儿科医务人员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想当好儿科医生,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与家长沟通也是必备技能。小鹏查体时发现血小板数值降至1×109/L,情况危急。吴华杰副主任医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孩子立即入住重症监护室。此时,小鹏父亲因工作原因身处外地,无法赶回。
得知孩子情况后,母亲情绪瞬间失控,泪水夺眶而出,内心充满前所未有的无助与恐惧。鉴于孩子病情严重,余海涵助理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全程陪伴并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同时,医护人员也竭尽全力安抚孩子和家长情绪,确保他们能在相对平稳的心态下迎接后续治疗。
在余海涵助理眼中,倾听尊重、温和亲切、给予帮助是建立医患信任的宝贵技巧。多一点耐心、多一些沟通、多一份帮助,搭建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连接治疗与被治疗的两端,也能够为孩子的有效治疗奠定基础。许多瞬间,足以让医生放下严谨,重拾身为医者的那份温情。小患者康复后绽放的灿烂笑容、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些如同璀璨阳光,将平凡的日子点缀得熠熠生辉。
护士潘瑞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每划过,心中都会浮出丝丝感动和小小荣耀。18床甜甜要过生日了,但爸爸妈妈临时出差在外地,孩子有些沮丧。得知情况后,为缓解住院期间的孤独感,同时让其积极面对治疗,潘瑞和同事们决定在病房为甜甜过个生日。
当天,她早早来到病房拿出准备好的礼物、手写的祝福。孩子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惊喜又开心,在科室的天使许愿树上写下自己的美好愿望。“当她戴着红领巾,行少先队员礼,对医务人员来说,是最好的肯定”。每每看到照片,潘瑞内心都会浮起一丝温暖。
9个月大的小满体质敏感加之反复用药出现严重药物过敏反应,转入儿科时已发展为重症药疹,破溃面积占全身至少30%。医护人员制定不同用药和护理方式,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守护身边。虽然治疗很艰辛,但都不敢丝毫松懈。为了让小满的爸妈安心,空闲之余医护人员拿着手机打通视频,让其更直观了解孩子情况。
20多天精心照料,小满康复出院。出院后,小满父亲给医护人员送来一封近千字的手写感谢信,并发来一家三口的合影:孩子在爸爸妈妈怀里笑的很甜。对于医务人员,一句感谢、一个肯定 、一份信任、一个鼓励,都是前进的动力。
在这里,细致入微、爱心至上,不仅是科室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深植于每名儿科医护人员心中的指引。在平凡岗位上接续投入、不懈奉献,将职业转化为深沉的热爱与使命,他们一直在路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