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重庆有着众多丰富而有趣的地名,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巴渝城市文化。对来自川渝地区以外的人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重庆的道路名,如“正街”“侧街”“后街”“新街”“横街”“支路”等。这些独特的街巷地名通名,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一、特殊的城市地貌孕育了街区意识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在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爬坡上坎”是一项必备生活技能。在“山城”之中找到一块适宜居住的平坦空地(重庆人称为“坝子”),是重庆人梦寐以求的事。因此,早期的重庆人居住在各种“坝子”上,在城内、城外形成街了一个个独立的居住片区。而相互沟通这些片区的是蜿蜒的山路和陡峭的阶梯,片区之间的往来不如平原地区方便,使得这些片区较为独立。城市扩张后,这些居住片区被涵盖到城市范围中,最终演变为“街区”。
“正街”是重庆街巷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名。在重庆城内外,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正街”。典型的有大坪正街(图1)、小龙坎正街(图2)、沙坪坝正街(图3)、磁器口正街(图4)等。这些“正街”往往是街区的中心,是最为繁华的区域。在这些片区兴起之际,“正街”是与外界沟通的主干道。
二、各种道路名体现了街区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街区中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街区也在不断向外扩张。当街区扩展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除主干道外的其他内部道路作为辅路,以沟通街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因此,“侧街”“后街”“横街”“支路”便应运而生。这四者的区别为“侧街”“支路”往往与主干道交汇,多从主干道延伸出去通往片区内的其他区域,是分支道路;而“横街”“后街”多与主干道平行,是街区拓展区域的次级主干道。现在的磁器口片区既有“正街”,又有“横街”“后街”“南街”,是研究街巷地名与街区关系的经典案例。
此外,被称为“3D城市”的重庆有着独一无二的城市地貌,城中的高度落差相当大,在一些高度落差较大的区域,还常见“上街”“下街”的道路名。因此,“上”和“下”也成为重庆人描述自己所在方位的重要用词。
三、“正街”的延长和“新街”的出现体现了街区中心的转移
自从街区形成后,其中心自然是原本就为主干道的“正街”,但街区的中心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转移,而地名不会被轻易更改。以沙坪坝片区为例,据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沙坪坝区地名录》的介绍,“沙坪坝”原意为嘉陵江古河床沉积的沙坝,清康熙年间,曾设“沙坪场”于今之中渡口。由此看来,原本的“沙坪坝”片区应位于嘉陵江畔,但今天的沙坪坝街区主要指沙坪坝火车站、三峡广场、欣阳广场一带,离嘉陵江已有一段距离。“沙坪坝正街”从现在的沙坪坝街区中心一直延伸至嘉陵江畔,这也是沙坪坝街区的中心随城市发展慢慢从嘉陵江畔向远离嘉陵江方向转移的痕迹。
“小龙坎新街”(图5)的出现同样体现了街区中心的转移。据《沙坪坝区地名录》载,“小龙坎”原名“小门坎”,因背靠平顶山,山势似龙,明末改称“小龙坎”。清末时,该地区只在观音庙下方有一条小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地只有少量商店和住户,一派农村风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片区才逐渐发展起来。“小龙坎新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扩建拓宽而成,路面宽阔、绿树成荫、商业网点齐全,为繁华的闹市区。由此可见,原本的小龙坎街区是以“正街”为核心的,但在历史变迁中,街区中心发生了转移,不再以原本的“正街”作为中心地带,而是以“新街”来命名新的街区中心的主干道。
总体而言,重庆特殊的城市地貌使重庆人对“街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点在道路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街”代表了街区的中心;“侧街”“横街”“支路”和“后街”体现出街区的扩展与延伸;“上街”“下街”是基于重庆特殊的城市地貌,在高度落差较大的片区中常被使用;“正街”道路的延伸和“新街”的出现,是街区中心转移留下的历史痕迹。正因如此,“正街”等特殊的道路名多见于开发较早且地势不平的地方,如开发较晚且地势平坦的大学城片区就没有诸如此类的特殊地名,而是与其他城市相似,以“大学城北路”“大学城中路”“大学城南路”等较为常见的东南西北方向命名道路。
作者:丁逸宁
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1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王玉凤
校对:欧阳莉艳
审订:郑雨晴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