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两山夹一江,夹江因此而得名。或谓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安峡口段青衣江(扁舟子/图)

汉为犍为郡南安县地。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平羌县,属嘉州平羌郡。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析平羌及龙游二县地置夹江县。旧县城在泾上(千佛岩以北)、聚贤街,唐朝武德初年移于今治弱漹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洪雅县入。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洪雅析出。民国三年(1914年)属建昌道。1953年属乐山专区,1968年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省辖乐山市。夹江县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文化底蕴厚重,佛、水、堰、纸、茶、美食等文化交相辉映,拥有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千佛岩摩崖石窟和杨公阙,中国古法造纸技艺传承千年,衍生出“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和“夹江年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风堰过古泾口,青衣江上夕阳红

夏商时代,青衣水流域已是禹贡梁州之南境。青衣水、青衣县之名皆源于当时衣青衣的羌族,以青衣羌国而得名。青衣江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从夹江木城至千佛岩段,有最为宽阔的江心沙洲和最窄处的南安峡口。2300多年前,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兴兵灭蜀,秦惠王徙陕西泾河流域万户人家入住南安(今乐山一带)。那些中原来的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念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清澈的泾水,欲饮泾河之水。地方官吏诡称此处为“古泾水之南口”,以藉慰人心。移民果信,遂饮此水安居。以后,这里便名“泾口”。今路边岩上有古碑,记述其事。

自古以来,青衣江沿线灌溉农业发达。在东风堰建成之前,沿线已有众多小型民堰引江水,如八小堰、市街等堰,灌溉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风堰渠流与青衣江 (扁舟子/图)

东风堰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因工程位置在毗卢寺外,故名“毗卢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小堰即更名为龙头堰,市街堰更名为永丰堰。民国十九年(1930)将进水口由龙吼滩改到上游石骨坡。1967年龙头堰更名为东风堰。1973年至1975年东风堰再次扩建,进水口由石骨坡移到迎江群星村五里渡,保证了入堰水量,确保了东风堰灌区的持续运行,为灌区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夹江县东风堰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列第一号。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夹江自古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其生产流程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完全相合。夹江造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到了宋代,当时五大印书基地眉山出品的“竹纸”版本书籍,其纸张帘纹明显地带有夹江竹纸帘纹特点。元、明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名胜志》“嘉定尖子山下皆纸房,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手工纸便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大千用夹江纸所作《仕女图》(扁舟子/图)

1939年冬,张大千来到夹江,经过反复试制、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便问世了。并在当年11月用改造后的夹江纸作了第一幅画《仕女图》,题为:“伯英老弟 以夹江新制纸来请试 第为于此 葵未十一月”。大千先生用他的神笔,用夹江的书画纸,艺术地再现了敦煌。

夹江纸外运有三条路:从青衣江的周渡、姜渡出发,经过乐山,叙府、泸州,然后在重庆上岸,这是一条水路线;另一条水路是到了乐山之后(今日乐山市中区竹公溪之尖子山在明朝时期就是著名的纸肆),转上行水路岷江到成都;第三条水路是通过人力陆运至青神汉阳坝,沿府河到成都。夹江书画纸鼎盛时期,这里生产了全国40%的手工书画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贤街手工纸展示厅(扁舟子/图)

当然,如果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夹江造纸,可以读一读德国人艾约博撰写的《Eating Rice From Bamboo Roots》(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或许会有另一番感慨。与纸有关联的是夹江年画。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就有年画作坊存在。夹江年画造型夸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的题材,也有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主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最能代表夹江年画特色的当数“黄丹门神”了,这种年画以石矿颜料作主料,加清油,掺干胶,用热水拌合而成,虽经风吹日晒,久不褪色,如经风雨,更显得艳丽鲜明。竹、纸、画,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秦汉古栈道遗址(南安平乡明亭大道):平乡明亭大道以南安(当时乐山称南安)为中心,“北与武阳(今彭山)、西与蜀郡青衣(今芦山)、越嶲(今西昌)通界”,即沿青衣江横向连通了南方丝绸之路身毒道东、西两条主路,成为后人所称的“平乡江道”(平乡江即青衣江),它是乐山境内仅存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汉代栈道遗址。

千佛岩摩崖石刻:靠青衣江岸的石壁上,排列着近200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造像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错落有致,少则独占一窟,多则上百尊集于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异的盛唐体”,开启了水与山、堰与佛、动与静的交相辉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衣江旁千佛岩(扁舟子/图)

杨公阙建于东汉晚期,位于四川省夹江县甘江镇双碑村,为三国时期益州太守杨宗的墓阙。《中国汉阙》记云:"我国现存阙30余处,多数是汉代遗物,也有少数三国至晋之物。"所以,杨公阙的历史文物价值是十分珍贵的。人物还有皇甫坦、宿进、张庭、张凤羾等,特别是张庭“吾宁获罪权臣,弗敢历民以媚人也”,终因馋臣诋毁、夙志难酬,“吾进不足,退有余矣”,辞官致仕归,47岁时回到家乡,开办五兀书院,纵情山水20年,《四川通志》有传。著有《五兀山人存稿》《元览要略》《岷峨志》《夹江志》等,可惜今天已散失无存。同时捐田、出钱兴学育人,为地方培养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庭塑像与其手书“逝者如斯”(扁舟子/图)

夹江人皆呼为“张天官”,并在云吟山上立像,就连山上的餐厅、酒店都取名为“天官山庄”,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夹江在乐山历史上是最早建书院的,有北宋同人书院,位于县城内南街。南宋鹤洲书院,在青衣江江边。南宋平川书院,在县治南。南宋云吟书院(漹江书院),在县城。南宋一崖书院“在夹江县北五里千佛岩上,明宿进读书处”。明代探源书院,在依凤山。明代五兀书院,在云吟山(今夹江中学或千佛岩水文站院萧公庙)。

佛寺有金像寺、庞坡洞、瓷佛寺等,金像寺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千佛村6组的千佛山下,有摩崖造像60多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像寺与庞坡洞 (扁舟子/图)

庞坡洞建于明弘治年间(1520-1522年),有近百尊摩崖石刻;瓷佛寺建于明永乐13年(公元1415年),在夹江县与峨眉山市交界处的夹江界牌镇凤山村,是世界第一大瓷像。

全国唯一的同台祭祀三个二郎神的道教庙宇:位于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原有邓艾庙,后改祀诸葛武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将武侯祠又移祀至夹江城南水口祠璧山庙旧址(今夹江云吟职中地址)。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川主祠碑记云:“川主祠重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庙内供俸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赵二郎(赵昱)的塑像。赵二郎:隋代嘉州太守赵昱。三龛二郎神像同殿享祀,实在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郎庙火司与丈人峰(扁舟子/图)

二郎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联:

火炎焱燚居显位,人从众▁▁感恩威

土圭垚㙓占地利,金鍂鑫▁▁抱玄机

水沝淼㵘收眼底,木林森▁▁尽目中

日昍晶▁▁通天地,月朋▁▁朤镇乾坤

【注:需要补齐对联中空缺的五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容来源: 扁舟子杂纂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