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当众多知青收拾行囊踏上返乡之路时,在北大荒的一个小村庄里,却有一位年轻人坚定地选择了留下。他说:"这里有我的一切,我哪里也不去。"

时光荏苒,40多年过去了。在黑龙江省某农场的一间简陋平房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独自生活着。屋内,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结婚照,照片中新郎英俊潇洒,新娘明媚动人。老人常常对着照片发呆,眼里泛着泪光。

这位老人名叫苏昭和,曾经是天津市的一名知青。他为什么会在其他知青都返城的时候选择留下?为何现在却沦落到孤苦伶仃的境地?他的人生经历中又藏着怎样令人心碎的故事?

一、知青岁月里的抉择

1969年的天津,正值盛夏。街道上,几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在修缮路灯。其中一位中年工人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这个人就是苏昭和的父亲苏大勇。

"老苏,什么好事这么高兴?"同事打趣地问道。

"发电厂给我们家分了个技术员名额,正好让我小儿子去。"苏大勇喜滋滋地回答。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苏家。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气氛却异常凝重。苏昭和的大哥苏昭文突然放下了碗筷。

"爸,这个名额能不能给我?"苏昭文开口说道。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苏昭和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张秀芹叹了口气,说:"昭文,这名额是给你弟弟准备的,他刚高中毕业,正好可以去。"

"可是我也需要工作啊!都快30了,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街坊邻居都在笑话我。"苏昭文急切地说。

苏大勇看了看大儿子,又看了看小儿子,陷入了沉思。几天后,他找到发电厂的老领导,说明了情况,请求将名额转给大儿子。

"昭和,你还年轻,可以参加知青运动,去北大荒锻炼锻炼。"父亲拍着苏昭和的肩膀说,"等几年后回来,爸一定给你找个更好的工作。"

12月的一个清晨,天津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即将启程的知青和送行的家属。苏昭和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棉衣和一本《电工手册》。

"昭和,到了那边要好好干啊!"母亲递给他一个纸包,里面是她连夜包的饺子。

苏昭和接过饺子,转身便走向了车厢。他没有回头,没有道别,仿佛要将所有的不甘都留在这座城市。

列车缓缓启动,驶向北方。车厢里挤满了和苏昭和一样的年轻人,有人在唱歌,有人在笑闹,也有人在抹眼泪。苏昭和靠着车窗,望着外面飞驰而过的景色,手里还攥着那本《电工手册》。

一周后,苏昭和到达了黑龙江省东部的一个国营农场。这里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与天津的景象大不相同。农场领导给知青们分配了工作,苏昭和被分到了农机组。

第一个月的工资,苏昭和只给家里寄回去一张明信片:"到了,很好。"短短四个字,字迹匆忙而潦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的年末,天津发电厂传来消息,苏昭文已经被提拔为班组长。同一天,苏昭和在农场的机修车间里,独自修理着一台损坏的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