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民在经历饱受列强侵略之害、饱经战火蹂躏之苦,更是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此时的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人们开始重建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欣欣向荣的日子里,毛主席日理万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政务处理中,可谓案牍劳形,废寝忘食。百忙之中,他推掉了许多友人的会饮邀请,却毅然邀请了一位幼时好友来京探望。

这样一位让毛主席无比重视的友人是谁呢?

他又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另眼相待”呢?

幼年情谊深,友谊难相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他的母亲叫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佳阁)人。

张有成是湘乡大坪新联村枫树仑人,出身贫寒。其为人厚道,长相老实,言谈不俗,且富有胆识,头脑灵活,木匠手艺出众,尤其擅长做雕花木床,因其技艺精良,雇主遍及乡里。因住处与文家相近,张有成也时常帮助文家做些木工活。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去外婆文家走亲玩耍,偶遇张有成兄弟来文家干活。年轻气盛的毛泽东若遇到张有成兄弟二人在文家做工,便上前攀谈。他们谈吐相投,感情融治,一来二去便也相熟相知。张有成排行第四,相熟之后,毛泽东便亲切地称呼他为“张四哥”。

在文家帮忙的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张有成的木工手艺不俗,连毛泽东的父亲毛贻生也对张有成的木工手艺赞不绝口。若是家里有什么急事忙事,又缺人手时,都要喊毛泽东去请张有成前来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为长时间的相处,毛泽东与张有成的感情更为深厚,而且毛泽东自小便胸怀远大,怜恤贫苦。了解到张有成家的贫困疾苦后,对其的困难境况深表同情,也对张有成的人品和胆识更是倍加赞赏。因此,毛泽东与张有成之间的来往更为密切,友情笃诚,日久弥深,渐渐由萍水之交结为莫逆之交。

危难相助,救好友于水火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别说是救命之恩,自当铭记于心。毛主席之所以对这位好友如此重视,不仅是因为他与张有成有着深厚的儿时友谊,更因为两人之间连系着救命恩情。

建国后两人再次相见,毛泽东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张四哥,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欢迎欢迎呀!

他们一起回忆了几十年前的往事,毛泽东不无感激地说:“那次,要不是你救了我,我都差点没了命哩!”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让毛主席如此感叹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的毛泽东正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处境后,满腔热血的毛泽东毅然投身革命的洪流,加入了湖南新军,更是激情澎湃地邀请张有成等人一同投军,于黑暗中拯救家国。

大革命时期,已然成为革命中坚力量的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张有成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紧紧跟随毛泽东同志的脚步,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如火如荼的斗争,一边当木匠,一边暗中积极开展革命,成为农会骨干。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一边疗养身体,一边悄悄开展农民运动。为了让广大农民了解革命的重要性和正确性,还号召举办农民夜校,并成立了雪耻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共韶山第一个党支部创立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毛泽东辅导农民打土豪,斗劣绅,势头强劲,农民们纷纷响应,拿锄头,扛扁担,热热闹闹开展了农村革命,这极大的引起了土豪劣坤的恐慌和仇视,他们多次向反动当局告密,穷凶极恶地要求反动当局派兵抓捕毛泽东。

1925年7月,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正式下令追捕毛泽东,并发出高额悬赏通缉。反动军队及民间恶势力即刻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搜捕。独身一人的毛泽东明白此时的韶山再不安全,乘着夜色昏暗,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脚难行,夜色中,毛泽东清晰地感知到敌人追击的脚步逐渐拉近,若再无藏身之所,后果不堪设想。

兵荒马乱中,毛泽东冷静地认出,前方不远的院落是儿时好友张有成的家。再三思考下,他无奈地拐进张有成家的院子,与正在院中做木匠活计的张有成撞个满怀。

张有成一眼便认出这是挚友毛泽东,二话不说将其藏进自家搁置杂物的木棚里,并用杂物快速又细心地将其身影遮盖严实,随后镇定回到院中继续打磨木头。

追兵很快赶来,凶神恶煞地撞开张有成家的院门,四处查看无果后,又盛气凌人地质问张有成:“你有没有看到一个穿蓝色长衫,留着西式短发的年轻男人?”

“看到了啊。”张有成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看着士兵说道。

“看到了?他去哪了?你咋不抓住他?”士兵气急败坏地追问。

“我看到他沿着山梗往湘乡那个方向跑了,”张有成低头继续做活,掩饰了自己眼中的神色。

“就是个教书先生,我抓他干啥?”

士兵更是生气:“他可不是什么教书先生?那是共党,是共匪!”

张有成故作震惊:“啥子共党?我又不知道他是共党?他脸上又没有写。”

追兵见他一脸踏实像,老实巴交得也不像说谎的样子,更觉得他在枪筒下也不敢说什么假话,但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气的吐出了几句脏话,骂骂咧咧的顺着山梗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有成又等了一会儿,见追兵并没有掉头回来,才招呼毛泽东出来。

毛泽东也被张有成冷静镇定的表现所折服,再三向张四哥道谢,并打算立刻离去。张有成思考再三,保险起见,他决定再掩护毛泽东一程,将他顺利送出韶山方能安心。

两人细细谋划下,最终毛泽东化装成郎中,乘坐轿子,由张有成和毛福胜等人抬轿,毛福轩护送,离开韶山冲准备去如意乡杨家庄开会。

屋漏偏逢连夜雨,怕什么来什么。轿子行到一半,竟然在关公桥附近再一次遇到了前来搜查毛泽东的团丁,唯一值得庆幸是与之前不是同一批人。

“喂!看见毛泽东没有?"团丁们荷枪实弹,气势汹汹地朝张有成等人喝同道。

张有成镇定示意伙计放下轿子,然后不慌不忙地说:“什么毛泽东、毛泽西,我没看见过"

团丁半信半疑,指着轿子问道:“里面抬着的是什么人?”

“就是一个郎中先生。"张有成稳声回答。

团丁们粗声粗气喊道:“把帘子掀起来看看!"

张有成没有自乱阵脚,亦提高嗓门道:"我们家有人急病,十分病到九分,得赶快抢救,你们胡搅蛮缠干吗?”

此时,毛泽东也在轿里泰然自若地说:"我是本地的郎中,又不是见不得人的,要看就让他们看看吧。"

声音不急不躁,半点也不像正在被抓捕的样子。

守在后面的毛福轩担心出事,连忙走到前面,对团丁们好声好气道:"郎中就是郎中。有什么好看的,別啰嗦!救人要紧,我们走。"

团丁们见轿子里的郎中无任何慌张之态,毫不惧怕他们的逼问,又见轿夫们救人心切,连说:“要滚就快些滚!”

于是,轿夫们抬起轿子,匆忙下了关公桥,快步直奔如意杨家庄而去。而团丁们也迅速下桥,一窝蜂地朝上屋场扑去,毫无疑问,他们扑个空。

毛泽东顺利在杨家庄开完会后,又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躲开了敌人的搜捕得以安全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张有成-左二毛宇居-右一文梅清、右二毛泽东

事后,张有成才知道,这队团丁是当时臭名远扬的上七都团防局。局长成胥生奉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的命令前来的捉拿毛润之地,并且得知,一旦发现毛润之,即刻就地正法,以儆效尤,真是好险呀!

此后许多年里,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出生入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国家复兴带来一个又一个希望,将红色的火焰传播至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张有成看着自己的好友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为人们和国家不断奉献,也数次为自己之前救下毛泽东的行为感到庆幸。能够拥有这样的好友,又怎能够不珍惜相待呢?

特邀进京,奉命执行“特殊任务”

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天各一方,各自奔走,十数年未见。在此期间,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民而不断斗争。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下,党和人民用顽强的毅力与决心,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长居北京,但经常与依然居住在韶山冲的亲友们书信来往,他写下一封封怀亲思友的信,又收到亲友们热烈的回信,洋洋洒洒将主席最关心的事情在信中一一详述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长期与乡友们书信往来,不仅仅是为了照顾乡情,心系亲人,更重要的是想从乡亲们朴素真挚的话语中,了解群众真最实的想法和声音。这是毛主席对于群众路线的切实贯彻,也是他对人民生活的深深关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有成呢?在乡亲们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时,惟独他没有写信。由于分别已久,张有成以为毛泽东忘记他了。

时间来到1951年5月,毛泽东的表兄文涧泉、文运昌应邀上京会晤时,张有成曾试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托文涧泉捎去。

信中说:“毛二哥,你还记得少年时和你一起玩耍的张四哥吗?"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他向文涧泉和文运昌详细地询问了张有成的家庭生活情况,并邀请张有成前来北京叙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9月,张有成和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表兄文梅清一起乘坐火车北上来京。

1951年9月23日下午,毛宇居、文梅清和张有成三人抵达北京车站。毛泽东特意派出汽车前来迎接他多年未见的好友与亲人。出站后,汽车将他们送到中南海含和堂,翘首以望的毛主席快步从屋内走出,面带微笑同三位亲友一一握手。

这是相隔二十多年的聚会,毛泽东说:“来客哒,来客哒,快进屋里坐。”

坐定后,才满面笑容询问每个人身体好不?坐车累不累。屋里充满了乡里乡亲的气氛,大家紧张的情绪顿感轻松。

畅聊间,毛泽东又和张有成追忆其当年惊险的一幕,忆起这段往事,毛泽东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京期间,张有成受到了毛泽东的特别礼遇。这天晚上,毛泽东在家里设宴招待家乡来的客人。饭前,他将女儿李敏、李讷叫到跟前,向友人们一一介绍,并让女儿们向三位叔伯问好。两位女孩在毛主席的介绍下,认识了这位对自己的父亲有救命之恩的木匠伯伯,并真诚地向他表示了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知道张有成爱喝酒,晚间,特地拿出好酒招待这位多年不见的好友,并与他一起举杯畅饮。

张有成等人于北京小住了一个多月,在毛主席司机的陪同接送下,游览了北京各大名胜古迹。在中南海含和堂前,毛泽东与三位亲友又合了个影。张有成站在最左侧,脚踩黑布鞋,头戴便帽,目视前方,眼神冷静刚毅,挺直的身躯微微有些局促,恍惚间还能想象出当年他泰然自若掩护毛泽东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从左至右为张有成、毛宇居、毛泽东、文梅清

毛宇居和文梅清分别站在毛泽东的两边,他们的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毛泽东面容慈样、和蔼可亲,身材高大,和亲友们并排站着,气氛显得格外融洽。

为他们拍照的摄影师正要按下快门时,毛泽东突然说:“有成兄,你的那个木作坊,我可赔不起,至于每天二两老白干,我还是管得起的!”

众人都大笑起来。从这以后,毛泽东果真于每月10号左右,寄给老木匠一张50元钱汇款单。这样,张四哥不仅有酒喝,还有肉做下酒菜嘞。

离京前,毛泽东又送给张有成一件呢子大衣,一双皮鞋,一顶帽子,一口皮箱,每一件礼物都切实好用,不可不谓情谊深厚。

同时,毛泽东也委托给老友一项特别的任务,希望他的张四哥能多给他来信,给他写写身边的事,大事小事,高兴的事难过的事,不拘于形式。张有成一口答应。

毛泽东清楚张有成的为人,其性格正直,为人厚道老实,有大智慧,不会同流合污,溜须拍马。让张有成作为自己观察人们生活的眼睛,给他带来最真实的社会模样,是再好不过了。

张有成返回韶山后,除了毛主席邮寄给他的50块钱,人民政府每月还会发给他150斤大米,并且对他的生活给予了妥善安排。张有成在毛泽东的关怀和人民政府的悉心照顾下,无需再为柴米油盐的事担忧,他捡起年轻时的手艺,做做木工活,兼做一点农活,间或也给毛泽东写写信,汇报有关乡里的情况。

1952年夏天,韶山乡间粮食歉收,为了保障粮食供给,乡政府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禁止酿酒。但是韶山乡村的农民一直都有用稻谷和大米酿酒的习惯,这样酿出来的粮食酒又香又醇。而张有成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除去之前引以为生的木工手艺,唯独豪爽好饮,听闻乡政府发布 禁酒令,便有些不满,即刻投书毛泽东,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并反映乡下禁酒以及粮亏猪贱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来信,毛泽东不禁失笑,这字里行间依旧是友人的熟稔,丝毫未见生分,这令他深感欣慰。他也能体会张有成此时小小的委屈,这辈子除了木匠活计,张四哥好的也就是这一口酒了,这禁酒令一下,不正是剥夺了他这唯一的乐趣吗?

但禁酒也是无奈之举,毛泽东深思熟虑后,同年7月7日,亲自回信一封。信中写道:

有成兄:
前后来信都收到了,谢谢你,你于阴历五月初一给我的信很好,使我晓得乡间许多情形。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文家诸位给我的信均收到,便时请你告他们一声,并问他们好。乡里禁酒是因缺粮,秋收后可能开禁,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此复。
顺问安好!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七月七日

对于当地政府因缺粮而不得不禁酒的做法,毛泽东在信中虽未有明确表示否认,但对这位嗜酒的老朋友又不能不给以安慰。因此,只好以老友的身份劝张四哥息怒,并说秋收后粮食丰收了即可“开禁”,也就能“喝一点”了。

这封信也让毛泽东了解到了当时“粮亏猪贱”的情况,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当然清楚"粮亏猪贱"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

此事让他一直放心不下,在给张有成回信的第四天,他又给堂兄、老师毛宇居去信说:“接张有成兄的信,乡里粮缺猪贱,不知现在好些否?闲时望将乡情赐否?”

直到后来乡间粮食增产,生猪有了发展,情况有了新起色,他才放下心来。

可惜,张有成最终也是没有喝上秋收后的那一口酒。

1952年冬,张有成病逝于湘乡大坪老家,毛泽东再也没有收到张有成的来信,张有成也并未将毛泽东布置给他的“特殊任务”告知任何人。

直至1953年8月,张有成的弟弟张四维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方知张有成已去世,他痛失好友,于同年9月8日亲笔复信张四维,深表哀悼:有成兄病逝,深为悼念。

这位曾救他于危难的儿时好友就这样与世长辞,毛泽东哀恸万分,再不能忘记。为此,出于对友人的思念和报答,他对张有成的弟弟张四维也多加照顾,真正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这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他永远的追求。他在与敌人抗争的顽强斗争中,在复兴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依然惦念着自己的老友,铭记着朋友的恩情。我们又如何能不缅怀这样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呢?

参考文献:

[1]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三位乡亲[J].湖南文史,2001(04):4-11.

[2]刘建强.毛泽东为何记念木匠张有成[J].湘潮(上半月),2015(06):49.

[3]王爱枝主编,恰同学少年 毛泽东与师长学友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01,第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