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海南西南大学三亚中学体育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攀椰竞速项目女子7米比赛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运动员面对一棵7米或9米高的仿真椰子树,全力助跑,单脚蹬地跃上“树干”,然后手脚并用,垂直向上“跳跃”冲顶,六七秒之间便能决出胜负。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新增竞赛项目,攀椰竞速在第二个比赛日率先完赛。这一颇具“海岛风”的项目吸引了来自海南、云南、上海、湖南、广东等11个代表团的50余名各民族运动员参赛,最终,来自海南队的消防员罗军和高二学生符诗军分别获得男子、女子一等奖。

“单脚蹬腿上树叫‘飞毛腿’、向上的动作叫‘青蛙跳’。”17岁的符诗军原本是短跑选手,小时候总幻想自己能上树摘椰子。她记得,十四五岁第一次接触攀椰是抱着“树”一点点蹭上去的,加强训练后,改了技术动作,她在本次比赛中创造了6秒582的最好成绩。

小将的进步让罗军欣慰和压力并存。从9岁开始就攀爬自家院子里的椰子树,罗军是公认的“爬树王”,为了推广这个项目,他常向其他选手分享经验,“现在大家都会这些动作了,而且进步很大,差点儿我就拿不到第一名了”。

身强力壮的年轻选手的确让罗军感受到空前压力,但也让攀椰竞速充满活力。以海南攀椰竞速队为例,6名选手中,年龄最大的31岁,年龄最小的刚在赛场上度过15岁生日,“这个比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将出现,我们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选手到下一届就不一定参加了,以后就交给他们了”。

从爬树娱乐活动到海南传统体育项目,如今走进了国家级运动会,群众攀椰的动力不再是“喝到一口清凉的椰子水”,而是让学生、消防员、游泳教练、自由职业者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多了一个挑战自我、交流交融的舞台,“希望把我们的民族传统项目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罗军说。

正是参加本届运动会,和其他代表团选手交流后,朱希彤才认识了攀椰竞速。24岁的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这次作为龙舟队选手随香港代表团首次参赛。她对媒体表示,这次比赛经历让她有了更多机会去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

参加过3届运动会的苗族选手欧华文发现,“和往届赛事相比,这次参赛队伍明显增多、水平普遍提高、队伍更加年轻化”。他所在的贵州龙舟队在男子(标准龙舟)1000米直道赛中率先冲过终点,获得本届运动会开幕后的首个一等奖。

“我们队里除了30多岁的老将,还加入了很多十八九岁的选手,平均年龄在20多岁。”欧华文表示,不少队伍就是以高校学生为班底的“学生军”,“别看划手年轻,很多都是国内重要赛事上的常客,已经算得上老手了”。

龙舟源于民间龙舟竞渡,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10余个项目与龙舟息息相关。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

欧华文感受到,近年来,龙舟项目得到广泛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每年端午节有比赛,没工资、没报酬,但他们都请假回来参加”。

浙江龙舟队便是由丽水学院的一群“学生军”组成,“基本是大一到大三的同学,以校龙舟社团为基础,纳入了部分新成员。”练习了两年龙舟的大三学生吴嵩山介绍,队内有畲族、彝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作为汉族队员,他通过划龙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和其他队伍还有差距,但我们永不言弃,要展现出大学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面貌”。

18岁的朱再蒙通过高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团接触到射弩。本届运动会上,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的他在决赛10支箭中仅丢1环,最后以99环的成绩夺得标准弩男子立姿一等奖。作为本届运动会射弩比赛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之一,朱再蒙的表现得到重庆队教练张浩的肯定,“他极具天赋,接触射弩仅两年,今天的表现已完全发挥出了训练中的最佳水平”。

体育社团、体育选修课,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校园体育的一个选项,“就能激发起年轻人的探索欲,从不了解到感兴趣,从参与到传承”。海南蹴球队教练赵倩倩表示,此次代表海南队参赛的选手分别来自黎族、壮族、布依族和汉族,均为海口经济学院的学生,“有在校生、应届生和毕业多年的学生”。

“很多人不了解蹴球,光看名字还以为是蹴鞠。”据赵倩倩介绍,蹴球比赛用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实心球,规则类似台球,因此,更生动直观的形容是“脚下斯诺克”。该项目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发展至今,本届运动会已有来自北京、辽宁、四川、海南等地的27支代表队参加。

“我们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参赛了,当时队伍没有现在多,各代表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本届比赛,整体实力都在提高,我们想打进8强,真得‘浴血奋战’。”在赵倩倩看来,赛事规模扩大离不开蹴球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很多队伍中都能看到高校的力量,年轻人加入后,这几年球场上的战术变化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蹴球,作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东道主,海南代表团在珍珠球、毽球等多支队伍上都进行了强化训练,不少队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让更多年轻人走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赛场,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赵倩倩表示,任何体育项目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后起之秀的接受、参与和传播,“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选材要求,但我们没有刻意强调这部分,让年轻人感兴趣、能坚持更重要”。

本报三亚11月25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