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时代散文创作面面观”学术论坛在宁举办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深悟透重大创新观点、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11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散文学会、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新时代散文创作面面观”学术论坛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举行。
19日下午,论坛研讨会举行开幕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江苏省作家协会原巡视员、江苏省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杂志社主编贾梦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姜琍敏,执行会长蒯天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向杰主持开幕式。
张新科指出,中国散文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承载着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守护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高地的使命,因此,研究散文、创作散文是一项永远鲜活的事业。他认为,散文可以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写作形态和范式,即学术散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阎晶明的《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典型案例。借鉴散文的创作方式,能够更好地举重若轻又不失学理地进行人文及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章剑华从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谈论他对散文创作发展的看法。“书法和散文有相像之处。书法门槛较低,我们拿起笔来都能写,但想要写到一定层次非常难;散文也是这样,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写散文,但不见得都能写好。怎样让散文在新时代有新的拓展、新的提高?”章剑华认为,书法和散文可以结合,书法也是散文传播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历史上有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不仅因为其书法好,散文写得也好。章剑华建议,未来,优秀的散文作品可以与江苏的书法艺术结合,让书法不再只是一味呈现古诗词,同时也可以去诠释现代好的散文作品。
梅景辉在发言中指出,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它特有的一种内倾性、治愈性和广泛性特点,能够传递一个民族立体的精神风貌。散文作品最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好的散文作品能够反映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映射我们的社会规范,还能够映射作者和我们读者的内在心灵和个性,这就是散文具有广泛的共识性的原因所在。
叶梅发言表示,新时代散文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加深入地走进人民的心灵,正是在今天“新时代散文创作面面观”的讨论中大家所关注的,这种活动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对当下中国散文的期待。散文是一个古老的文体,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给人以温暖和启迪的魅力。如今散文的写作群体在不断壮大,随着高科技时代的不断迅猛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增加,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写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散文的形式在不断破界跨圈,而我们所表达的灵魂和思想则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文体是作家创造的,是劳动之后的收获,散文的形式在破界出圈,而我们的内容和思考显得相对贫乏和单调,普遍存在题材雷同的现象,今天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因此需要文学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和选择。所以谈“面面观”,实际上不仅是在谈文学技巧,更重要的是探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的关系,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等。新时代文学应牢记“国之大者”,应该落实在我们的书写中。期待参加这次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表达出自己精湛的思考,也期待这次学术讨论的成果,能够促进新时代散文高质量发展。
毕飞宇说:“经常有人跟我讲,写小说闲下来了,是不是可以写点散文。但我从来都没有写,我写散文到现在为止都不足20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想给我出一个散文集,我一直也出不出来,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绝对不是因为我偷懒。我是一个读中文出身的人,我非常清楚散文是什么。”
毕飞宇认为,相比诗歌、小说,散文对文化才华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但是散文对人的人生质量,尤其是灵魂的质量要求很高。说一句不科学的话,散文就是灵魂的长相,就是人的修为、趣味、对生活的基本认知。如果我们整个人的内心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是写不好的。“刚才进门有人说我头发也白了,脸上也长斑了,我确实‘年长色衰’没以前好看了。但是不着急,我个人认为我的灵魂在越来越好看,等我觉得我通过阅读、通过感受、通过时光让我的内心慢慢好看了之后,我一定会好好地去写散文,因为我特别想把我内心最好看的样子,通过散文呈现给大家。散文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弄起来的,它真的跟你的想象力、激情关系没那么大,它需要你的内心一点一点去积累。”
毕飞宇觉得,在过去几十年里,给我们一个巨大惊喜的是西部散文。“我读了很多西部散文的代表性作品,我觉得这些作者终于在汉语散文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们生活该有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该有的距离。西部很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遥远,它与我们东部如此密集、拥堵的状态不一样,但通过那些极有才华的散文家的书写,我们感觉到也许生活里面存在一种应该有的距离。西部的散文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就是,除了空间之外,也许还有一种恰当的速度在里面,这个速度让我们看到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我们人类该有的尊严,这是西部散文给我最大的触动。”
“回头看一下我们江苏这几年的散文创作,老实说,我同样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在过去多年里,江苏知识分子的散文写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同于西部的作家们靠自身强有力的感受去呈现外部的风光和内心的风景,江苏这拨创作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有自己非常漫长的阅读史,有自成体系的一套学术史,他们强调理性,强调认知。他们在散文里即使写人,也不是写普通人,通常还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哪怕只是写一个街景,也不仅仅是为了呈现自然风光和社会景观,而是着重于景观背后的人文气。所以,理性特征加上极为深厚的学术背景,使得我们江苏这一拨知识分子的散文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散文风貌。我不敢说这样的散文风貌就一定是我们未来的走向,但是它极大丰富了我们江苏的散文写作,甚至可以说是极大丰富了我们中国汉语的散文写作,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一个局面。我们江苏散文此时此刻取得的成就,绝不在小说、诗歌之下。我们江苏的散文不仅有很深厚的历史,而且有无限开阔的新可能。在这种可能面前,我作为江苏文学的现场者之一,感到无比欣慰,祝贺我们的散文写作者。”
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姜琍敏主持学术论坛。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以《岁月如若长河,文学使人上岸》为题作主旨报告。
红孩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生命,但因为有了文学,我们便比别人多了一次生命。文学和人生相似,充满着许多确定与不确定,文学的意义就在于透过确定表达无限的不确定。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境遇,只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借助文字的书写和哲学的思索,就能找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钥匙,活出想要的人生。”
20日上午,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会议室,人文学部主任、教授冯保善主持交流发言环节。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谢建明,南京审计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韩希明,省散文学会会长姜琍敏等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人生体悟、文学实践、学术研究等角度,围绕散文创作,散文与哲学、美学、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发展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并和现场大学生进行对话,研判散文面面观,分享创作心得。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AI写作,叶梅认为,散文最大的特征是真诚,这是AI写作所没有的,科技不能取代人性的真诚。叶梅还认为,应用写作可以被AI写作有某种替代,但是文学不能被替代,作家的独到发现及创造不能被替代。叶梅说,高科技似乎是一个魔方,有的东西被放大了,有的则被缩小了,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却疏远了人心之间的距离,文学则应搭起心灵的桥梁,给时代以回应,给人心以慰藉。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程彩霞,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董彩峰,西安思源学院董事长周延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王益民,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周国忠、徐晓华,《雨花》杂志社主编育邦,《莫愁》杂志社主编韩丽晴,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鱼雪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党工委书记刘莹,文学院副院长赵敬鹏、陈进武,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许静,《扬子晚报》文体专副刊部主任冯秋红,《太湖》杂志社主编苏迅,《青海湖》半月刊主编兰晋梅,《骆马湖》杂志主编仲素梅,著名作家傅晓红、梁晴、姚苏平、魏琪、杨光华等来自文学艺术界、高校、出版机构、文学和学术刊物、媒体等方面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们参加论坛。与会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散文创作与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与创新,现场交流精彩纷呈,各路学术思想、观点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在思考当下散文学术议题的同时,也为促进我省散文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交叉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雅倩 蒯星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