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融媒 林叶青 作
肖路
近日,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文称,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该校本科生宋某某发表的一篇论文署名中,宋某某本人为第一作者,其教授母亲李某某为第三作者,第二作者则为李某某指导的研究生。
署名作者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让人浮想联翩,虽然学术界并没有禁止亲属不能开展同一研究的要求,但如果是挂名研究,成为挂名作者,这就属于学术不端。目前,该事件还在调查之中,但该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的思考不能少。
今年上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2024年第一批次学术不端行为,涉及15所大学,累计32篇论文。学术不端事件屡禁不止,除了以往赤裸裸的剽窃抄袭造假,如今造假行为变得更加隐蔽,比如买卖数据,又如代写论文,尤其是学术挂名,这些弄虚作假的新形式必须警惕。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这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当发表论文与评优、推免等资格挂钩,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问题就会滋生出来,最典型的操作就是代写、挂名了。类似的操作并不少见,很难怪公众太敏感,为此,该事件需要抓紧厘清是非,用真相给当事人和公众一个交代。
治学是一件严谨的事情,学术有道、诚信为本。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要加大查处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实现“零容忍”,对学术挂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加以重视,高校与科研院所要负起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主体责任,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