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1月24日,新加坡“卸任”总理李显龙应邀访华,受到我国高规格接待,其第一站就落地苏州。
与此同时,在讲话里李显龙除了希望继续推动两国合作发展外,还多番暗示中国经济发展将会放缓。
李显龙第一站要去苏州的目的是什么?他又从哪些角度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会“将会放缓”呢?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直接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合作中中国收获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新加坡也“学走”了先进工业经验,无愧于“国际合作典范”之称。
如今这一园区也迎来三十“而立”之年,并重点聚焦于前沿行业领域,如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
据10月14日报道,去年一年该园区就交出了地区生产总值超3600亿人民币的优秀“答卷”,占据苏州市整个生产总值的1.5成左右。
很显然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潜力巨大,能让中新两国长时间保持合作并提供深度交流机会,所以这一园区不仅成为中国“心头好”,同样也成为新加坡方面的“关注重点”。
11月24日起,在中国邀请下新加坡“卸任”总理李显龙抵达中国,他不仅受到高规格接待还将苏州定为出访首站,目的就是出席苏州工业园区的相关活动。
根据多家媒体24日报道,李显龙上次访华还是在去年就任期间。在其履职的20年内已经来华高达十几次,如今卸任后仍然继续访华也证明他对中国的“热情与喜爱”。
李显龙作为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之子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政治基因”,因此在多次“访华”中也往往会有一些“意外之举”,但大多都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考量”。
如2017年考察期间,李显龙就对中国的电子支付行业发展颇有兴趣,与此同时他还深度考察了中国高铁产业。
这一点对于新加坡来说至关重要,过去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颗明珠”,也成为了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经济强国。
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在东南亚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基建的快速推进,陆路交通的重要性已经带给海运较大压力。
李显龙很早就开始考察足见其“发展目光”长远,在规划中新加坡未来将会是泛亚铁路网的重要节点,从我国昆明和南宁都会有铁路通往新加坡。
其中一些利用现有铁路的路段已经在积极的建设之中,11月19日,满载出口货物的中老泰铁路“昆明陆港号”货运列车已经首次开行。
并且在国内,新加坡也在和中国积极合作,本月新加坡地铁公司就宣布将与中国中车集团达成合作,这一合作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中。
值得注意的是,李显龙在任期间最后一次访华行程里,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将两国关系提升,并定义为“前瞻性伙伴”。
这也意味着未来中新之间合作大有可为。本次李显龙访华期间也对此发出感慨:新加坡相信一个不断发展和繁荣的中国能够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当然本次李显龙访华除了希望借由自己的“地位”来加深中新合作外,还有着另一重“目的”。
据《环球时报》25日披露称,由于特朗普在大选中获胜,未来很可能带来不一样的国际形势变化,所以李显龙也希望可以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
按照日前新加坡现任总理黄循财所述,新加坡不会参与到“地缘竞争’中,通过与中美这些大国之间的协同发展、友好合作,才是新加坡的“进步之道”。
只不过说起中国的发展,本次访华李显龙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已经失去了“追赶者”的身份。
对此李显龙解释道:鉴于中国在技术方面的成长,眼下在电动汽车、电池和光伏等行业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前进的脚步将会所有变慢,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成功也引起国际贸易伙伴“注意”,也可能受到影响。
时下随着美西方对于中国出口企业的“挤压”,11月15日我国多部门已经联合发布“调整出口退税”的方案。
其中明确规定包括光伏、电池在内的多项产品将要于12月开始,大幅下调4个点的退税率。
该行动背后的目的就在于缓和国内的财政压力,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出海发展”方面我国确实有一定困难。
还有本月4日,中方已经将欧盟就“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仲裁”一事诉至世贸组织,也佐证了中国在相关行业成为“领导者”后所面临的困难。
与此同时李显龙也说中国正在经历发展历程中的短暂起伏,与目前我国发展状况确实有一定的契合。
根据公开信息来看,我国2024年广义财政净筹资收入同比收缩,与GDP的比例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
所以11月8日,财政部就发布了合计10万亿元的化债方案,本质目的就是在于缓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过多、地方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
15日河南地区已经发行了超过318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券,被舆论视为打响“化债”第一枪,紧随其后多个城市都在积极跟进。
由此可见,在迎着困难和挑战中推进经济方面,我国一直都有着较为坚定的决心,并终将突破困难重至“巅峰”。
对此李显龙也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正在面临“放缓”风险,但是中国人民的集体决心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无法通过经济数据来衡量。
这一点与其日前曾发表过的一篇名为《适应一个更大更强的中国》文章所述不谋而合: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低于以往,但低估中国绝不是明智的行为!
参考资料:
海外网《外媒: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两国合作典范》
环球时报《李显龙卸任总理后首次访华》
参考消息《李显龙:世界须适应“更大更强的中国”》
观察者网《李显龙到访苏州:中国发展是百年大计,轻视中国短视且不明智》
上观新闻《李显龙20年来第15次访华,六天访问三地,想和中方谈些什么?》
财政部网站《两部门:调整铝材、光伏、电池等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人民政协报《王一鸣:中国经济在战胜困难挑战中不断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