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北平城内一片肃穆。傅作义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解放军军队,内心激荡不已。作为曾经的国民党高官,他即将做出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几个月后,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当周恩来宣布任命傅作义为水利部部长时,这位威震一方的将军却突然痛哭失声,以至于会议不得不暂时中断。从"反共老将"到新中国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为何会在会议现场情绪失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他凭什么能够胜任水利部部长这一专业性极强的职务?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从军阀到和平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的一个深夜,傅作义在绥远省政府办公室独自批阅文件。这时,一份来自蒋介石的密电引起了他的注意。电文中,蒋介石命令他立即调集部队,准备对共产党红军展开围剿。放下电文,傅作义陷入了沉思。

作为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深知当前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共产党,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早在1933年,日军就已经在热河省建立了伪蒙疆政权,并不断向绥远方向施压。

面对这一形势,傅作义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派出心腹向蒋介石报告,声称绥远边境日军活动频繁,不宜抽调主力部队南下。同时,他暗中加强了与当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联系,为日后的抗日统一战线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爆发的绥远抗战,成为傅作义军事生涯的转折点。面对日军的进攻,傅作义率领部队展开了顽强抵抗。在百灵庙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一举击溃日军和伪蒙军的联合进攻,取得了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提振了全国抗日的信心,也让傅作义看清了一个事实: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日,才能挽救危亡的中国。从此,他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开始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傅作义被任命为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底,他奉命率部防守北平。此时的傅作义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正在走向末路。

在这关键时刻,他的女儿傅冬菊带来了中共中央的和谈建议。经过深思熟虑,傅作义决定放弃军事对抗,选择和平谈判。1949年1月22日,他与解放军代表在北平香山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使这座千年古都免于战火破坏。

和平解放北平后,傅作义并没有随国民党南撤。他选择留在北平,积极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并帮助安置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在此期间,他多次参与中共领导人的座谈会,就新中国的建设献计献策。